闽南乡土社会的文化内核,或许就八个字“水木本源,敦亲睦宗”。12月21日,厦门海沧区温厝宁店村的树德堂重光大典,就深刻说明这一点,新党原党主席郁慕明题词、厦门台商协会秘书长到场祭祖、马来槟城乡党联线,曾经的澄海三都各姓氏多以此形式,串起了两岸、海内外的乡愁。
12月21日上午,经历一年多时间的修复后,厦门海沧区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涉侨台文物古建筑得以恢复最佳状态并重光天下——宁店李氏树德堂重修落成庆典。
宁店李氏是源流深广的闽南望族。宁店今属海沧区海沧街道温厝社区,古称龙潜,宋元时期,东孚山边李氏南山大宗二房的后裔,分枝至此开基,并繁衍生息、耕读传家。经历百余年时间的发展积淀,明朝时宁店李氏已经发展成分衍四房的大宗族,树德堂也在此期间肇建。
一代代族人接力守护下,树德堂而今仍然忠实保留原貌,呈现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 海峡导报记者 陆军航 摄影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卢志明长期关注研究树德堂和宁店李氏文化。据他介绍,在近现代填海造地之前,龙潜毗邻九龙江入海口,特殊的地理便利,让许多宁店李氏先辈纷纷“下南洋,过台湾”,并在海外白手创富、开枝散叶,宁店也由此成为重要侨台文化、闽南文化发源地之一。
在海外拼搏创业的李氏族人,一直传承着不忘桑梓、回馈家乡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但凡宁店宗祠、家庙、祖宅年久失修或受灾毁损,海外族人莫不慷慨解囊,帮助祖地乡亲修复如初。在一代代族人接力守护下,树德堂而今仍然忠实保留原貌,呈现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不可不谓是一段传奇。”卢志明介绍,在近现代以来的城镇化浪潮中,宁店李氏许多极具价值和特色的历史遗存已经消逝,树德堂的重光,有助于唤起大家对这一文化组团的重视,乃至让宁店李氏历史文化重新“活”起来,成为海沧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德堂理事会副理事长李侨毅介绍,树德堂主体结构上一次重修还是在清光绪年间,上世纪80年代又曾加以修缮。近年来,树德堂已经出现多处地板塌陷、墙体圮裂。理事会发出重修倡议后,海内外李氏宗亲和社会热心人士纷纷踊跃捐款,成功推动重修工程于去年启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重修完成的树德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建筑构件、雕饰均聘请传统手工艺人按原貌制作、修复。
马来西亚槟城宗亲李炳辉在接受连线采访时表示,虽然因为疫情防控等原因,槟城族人无法亲临祖地家庙重修落成现场,但他此时的心情仍然无比激动,仿如亲临现场。“能够合力重修树德堂,是我们这一辈族人共同的荣耀。希望疫情能够早日过去,我们一定会携家带口回宁店焚香祭祖、畅叙亲情。”
本次庆典由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指导,海沧区海沧街道温厝街道主办,宁店李氏树德堂理事会承办。为祝贺树德堂重修落成,台湾新党原主席郁慕明日前在台湾亲笔题写贺词:“敦本睦宗”。台商吴幸娟向树德堂赠送台湾新党原主席郁慕明题写的贺词。
》》》延伸阅读
截至2018年,海沧李姓本地人口6317人,在乡土十大姓氏中列第3位。
分布表
一、李姓渊源
李姓出自嬴姓,其鼻祖皋陶为黄帝孙颛顼的后裔。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皋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按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后裔为“理”氏。
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徴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纣王昏庸无道,理征执法不阿,为纣王所不容,理征罹难,理氏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其妻带幼子利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难,饥饿不堪,只见树上结有“木子”,便采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为“李”氏,由此利贞成为李姓始祖,郡望陇西郡。
二、闽南李姓
闽南的李姓,源流于陇西,入闽从现龙岩市永定县计起——李火德之孙千三郎(又名庆三郎)迁永定县莒溪,玄孙三五郎再迁永定县湖岭(今湖坑);三五郎传三代至孝梓(万八郎)从湖坑迁平和县散坑再迁南胜郑坑,平和侯山建有“李氏祖庙”,也称孝梓公庙。孝梓生有四子诠、诚、谊、谕。诠居上杭(四世孙仲良居南靖县书洋枫林村油坑开基)、诚居平和琯溪、谊居移安溪壶头。
北宋末叶,谕(字至晓,火德9世)定居同安县南山(今属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山边村)。
南山李氏大宗祠南靖王李君怀
李谕移居同安南山后生君安、君怀、君博、君通、君迭:君安居吴店,君博居吴店内坑,君迭居南安浮桥;君怀生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传有五子:
汝谆(居南安大盈雄山)、汝谨(居同安仙店南山)、汝诲(居同安兑山,今属集美区)、汝谟(居海澄已山)、汝谦(居南靖水头金山),后人尊为“五山李”。李君怀墓葬于南安大盈东岭头西南坑。
南安雄山的汝谆裔孙蕃衍南安的新营、朴山、下厅、埕尾头、后坑、前宅、新厝、洋美茂、御踏坡、陈林头、山头、圳盇、肖厝、九都新营;安溪县感化里;同安县果园、汀溪向阳、溪湖、永安县西洋、葛州,省外有广东南澳、浙江台州和港澳台及海外。
兑山开基祖是李仲文(三十三郎)。仲文为汝诲之孙,于南宋理宗时由仙店迁至兑山。其弟仲进移居同安小东山,分堂号为奇山,散布于今大同镇的大学、埔地、下松脚等村,另一支派分往英埭头。
居海澄己山(又称渐山)的汝谟,传二子永福、永祐。永祐居厦门后埔。
居金山(南靖金山)的汝谦传三子致钦、致仰、致叔。
南山的汝谨(号恪庐)生致敏(生四子,分居晋江)、致政、致敦(生五子,分居龙海、漳浦、金门)。二子致政,讳念三,号美岚。传四子仲仁(讳德祖,号依山)、仲礼(讳成祖,号基山,开基山边仙店)、仲义(又名仲起,号义斋)、仲祥。长仲仁传二子天与、人与。天与的后裔分衍同安后滨、南安院前、莲边。莲边一支承溪东,一支承菊江桑宅寨内,一支传同安肖垅。二子仲礼的7世孙赋方、赋员从山边移居马巷后边村(今称后滨)。三子仲义移居晋江仙店,传三子宣义、希靖、希泰。宣义居晋江新店(即雁山),希靖迁惠安东下坑,希泰迁永春东平。四子仲祥居晋江乌洋,后裔迁南安。
“五山李”分衍祖国各地的裔孙众多,本省
三、海沧李姓
留居仙店的李仲礼(号基山,5世)为南宋时人,生四子:经与(字于络,谧纶堂)、光与(外出他乡,不知所在)、巽与(字于风,谧顺堂)、学与(字于文,谧宣堂),分为三大房,裔孙蕃衍仙店附近的十八社,今仅剩十二社,现分别归属东孚镇的山边、寨后及龙海市角美镇后坑社。
美丽乡村-山边村
仙店(包括山边、寨后)基山裔孙今传约26代,人口约2000人。
仙店李氏裔孙在海沧区有:海沧大路头房,约在宋末元初从山边迁大路头,今人口约150人;温厝石仓自然村李姓始祖李万石,明万历年间由大路头移居于此,人口250人左右。温厝宁店自然村李姓始祖李开元,元代从东孚山边分支到此,其祖墓云塔山腰,分4房头,裔孙达27代,人口260余人。温厝长园自然村李姓也属山边派,人口约120人。贞庵岭上村李姓属山边二房,清末迁来,人口320人;东屿村山边派李姓,人口400人。东瑶村,李姓人口80
东屿
东屿村李姓主流属漳州东屿派,始祖名失考。明朝中期,漳州东屿(步文区)李某到此开基,裔孙分三大房,已传至13代,人口1000余人。
石塘水头自然村的李姓,始祖李水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兑山迁此,已传7代,人口350人。
四、海沧李氏族谱
《重修仙店李氏族谱》清李其蔚编,康熙八年(1651年)复印本。
《重修仙店李氏族谱》巽与房谱,李绍专编,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台湾嘉义月津本。
《陇西渊源志》发行人江廷远,1976年台湾远东出版社。内多南山大宗世序。
五、海沧李氏昭穆
仙店(2—22世)君汝致仲,与世宗光,仕国志时,卿启彦君,偕元亨利贞
六、海沧李氏家庙
李氏南山大宗 为闽南各邑李氏裔孙总祠堂。位于东孚镇山边村南部,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历有兴废。文化大革命时拆除于烬,1994年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发起组织在原址重建,1995年农历十月落成。
李氏家庙 位于东孚镇山边村西南部,为山边仙店李氏始祖基山公而建。
宁店树德堂 位于宁店6号,同治年间重修,1985年维修。
岭上追远堂 原址嵩屿白屿山,宣统二年因建铁路、油库,拆迁寨前庵后山脚。1999年重修。
石仓怀恩堂(李氏家庙)因石仓整体搬迁到兴港新村,2009年暂寄放兴港路2331号。
东屿积庆堂。
东屿积庆堂-李氏家庙
资料参考:海沧区政府官方网站海沧地方志、乾隆《海澄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