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清风来故人”——挥洒诗情写吾心
2021-12-22 20:35 闽声传媒

【编者按】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

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image.png

林锴(1924—2006),福建福州人,著名画家、诗人。早年入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后任职人民美术出版社,晚年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其诗书画印皆工。出版《林锴画选》《林锴书画》《林锴书画集》,著有《墨花集》《苔纹集》等

传统写意画最能彰显画家个性和才情,画家一点一划却是千锤百炼之笔,蕴含诗情才思,乘兴挥写,一气呵成。林锴胸次高旷,具诗人情怀,纵情挥洒,其写意画既有笔墨内涵,有生活情趣,更有个性才华的充分表达,水墨之中,含拙见朴,益显清华。

 

林锴《白荷》轴  纸本  水墨

林锴自小酷爱画画,1946 年,他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师从谢投八、林子白教授,谢、林二师皆为吾闽美术高等教育前辈,中西绘画功力深厚。林锴课余还常去拜访福州名画家陈子奋,领受先生教益。不久他便考入杭州国立艺专,负笈赴杭学艺。在杭州西湖之畔的国立艺专,这座当年曾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首任院长林风眠倡导中西融合的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里,林锴受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吴茀之、诸乐三诸名家亲炙,转益多师,学业大进。他一头精研古法,探求传统绘画妙谛,另一头吸收西方绘画养分,悉心研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家风格,还迷恋上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光线、色彩。林锴喜诗,曾将百首旧体自作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潘老先生在其一首七古中评曰:“此诗通首灵活,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喜、可喜 !”

image.png

林锴《行书七言》联  纸本

1950 年,林锴从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次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专业美术编辑和创作。他满怀激情,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作品。时他与刘旦宅、贺友直并称“小人书三大家”,其绘制《济公巧断垂金扇》《妇女主任》,刻画古今人物性格精到;《三岔口》《甲午海战》等相继在美展和评奖中获奖。他还为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他与刘旦宅、贺友直合作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参加纪念曹雪芹诞生 200 周年展览,作品轰动全场。

image.png

林锴《达摩面壁》轴  纸本  设色

进入中年,林锴也曾遭遇困顿,但他没有自甘荒废,在穷乡僻壤劳动期间,亦不忘吟诗作画。他旧学功力颇深,精于旧体诗,诗风清奇峻峭,又悲伧旷逸,往往庄谐并作。如其诗作《夜读吟八首》,生动记述磨砺风雨、饱尝五味仍壮心不改的心路历程。

他对书法篆刻,勤习不缀,尤喜两汉六朝碑刻,取其拙朴古厚之神韵,并借鉴南书帖使转用笔,碑帖合参,方劲中寓流美,拙朴中具秀逸。其书法注重骨法用笔,线条结实厚重,中侧锋兼用,行笔自如,一扫陈规。章法布白,倚斜正侧,随意生发,妙趣天成。发挥画家特有造型审美,提炼字体构架,强化作品气韵,形成自己独特面貌。其篆刻上窥秦汉,近取明清及近代诸家之长,沉雄苍劲,奔放拙朴。既有刀功,又有书意,古拙中见奇巧,老辣之有清韵。

image.png

林锴《雀墩》轴  纸本  水墨

林锴对绘画研究精深,坚守画从书出,书画一体。“笔如使剑任纵横”,其作品线条厚重有力,他以快速强悍的行笔方式,中锋直线,饱墨直入,湿笔挥洒,写中见笔,骨力劲健雄浑,沉着酣畅,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体现一种质实气洁、沉郁苍茫的气质,成为其作品中最具个性之“亮点”。其用墨独具匠心,层次之丰富,变化之多样,拓展并深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其画作里,由物象形态的正侧斜倚、变形夸张,构成组合上的高低错落、穿插排比、疏密分布,无不体现其慧心独运,由此所呈现出的节奏韵律、张力气势,这些由实返虚之处,无不闪烁着画家超乎寻常的艺术才华。

image.png

林锴纂刻(林文举薄意)

1979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从湖北咸阳五七干校下放劳动回来的林锴成为专业画家,创作热情勃发,从此其艺术创作进入新的境界,创造力愈发旺盛,昔年传统笔墨的厚积薄发,皆化为生花妙笔,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此期间创作了大量高水平的艺术精品。他尤擅人物,女娲、钟馗、怀素、达摩等古典人物常见笔下,或苍劲雄奇、或清新灵动,传神写意,墨色淋漓,笔趣天成。他画钟馗,既刻画除妖降魔啖鬼成癖的英雄特性,更突出其爱酒吟诗吹箫的风流本色。所绘大写意泼墨钟馗须髭如戟、臂似金刚,横眉冷眼、咄咄逼人,重墨块干湿掺和,气势磅礴,直逼梁楷泼墨仙人。

image.png

《林锴诗集》书影

image.png

林锴《行书自作诗》横披 纸本

林锴借鉴吸收西画中那些能增强中国画表现力的有益成份,来充实丰富画面构成。如在构图上简化层次,强调视觉张力;善用色彩加墨敷染营造环境气氛等。这些手法的使用,使其作品画面构成更为新颖,拉开了与传统国画的距离,在视觉传达上更具现代感。总之,林锴大幅画作,雄强苍劲,撼人心魄;小画空灵见性,意味隽永。那些精彩之作,无论从笔墨构成,还是意趣境界,都代表了当代文人写意画的水平与高度。

image.png

林锴《魏源诗意》册页 纸本 设色

image.png

林锴《山谷鹿鸣》册页 纸本 设色

唐吟方《雀巢语屑》中提及,“文革”后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林锴画辑》,有人向他索赠画册,他言画册手头无多,若不嫌弃愿以原作相奉。当时画家出版画册相当不易,视之稀罕物,他宁愿送原作亦不轻送画册,在今简直不可思议,亦见先生之天性也!

先生外貌清癯,不善谈吐,拙于社交,潜心艺事。当下林锴作品渐为人赏识,“泉清莫恨出山迟”,一代丹青妙手,佳作欲上高台,可期也!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