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附敞开校门,同时开通线上直播,向厦门市海沧区各兄弟校和家长开放教学。自2003年北附创办以来,这样的教学开放周每学期举办1次,这已是第36次了。
18年前,教学的开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如今,它已成为北附特有的传统,持续提升北附课堂的教学质量。
实际上,早在北附诞生初期,这所学校就被赋予了强大的“探索基因”——当初,北附由厦门市海沧区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创办,在办学机制上开启了创新和探索。自2011年起,学校在坚持素质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有效尝试。无论是校内全员运动会的开展、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还是督导与质量监测中心的创立等等,都是北附在发展道路上的开拓之举。
借助北师大的优质资源,加上站位前瞻、不断探索,北附一路细作深耕,慢慢摸索出一条自己的成长之路。
渐渐地,她在探索中悄然壮大,并早已成为北师大基础教育平台上合作办学的一个样本典范,也影响着海沧区扩优提质的教育版图。
“超级大校”负重前行
日前,随着思齐校区的正式开办,北附的办学版图已自然发展为一校五区,拥有9000多名师生的超大规模。
(五个校区包括:未来海岸校区、京口校区、体育中心校区、嵩屿校区、思齐校区)
因教学质量对生源的持续吸引力,以及二孩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所“超级大校”明年的在校生总数甚至将破万。
此刻的北附,负重前行,自然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当其冲的难点,便是如此庞大的规模势必会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
如何化解矛盾?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海沧将深化与北师大的合作,成立海沧区第一所集团化办学学校——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教育集团,在最早“一校一区”基础上拓展“合作环”,形成“一校五区”的创新布局,并立足长远,探索建立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什么是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就是实行总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区校长责任制。
通俗地解释,就是集团化后,除集团总校长外,各校区还配有执行校长。一方面,发挥品牌协同、管理规范及资源共享优势,从各个层面对教育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各校区可结合自身校情、学情,以及所在区域特点,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实施精细化管理。
简言之,就是从“我”到“我们”,建构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从“输血”到“造血”,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从“一面”到“多元”,形成特色优质新格局。
“历经18年的发展,学校的合作办学已经到了必须深化的阶段。针对这次与北师大的深化合作,我们已经反复斟酌,集中讨论了九稿,前后历时一年多。”北附校长蔡稳良说,18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发展,北附在海沧诞生,18年后的今天,正值厦门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北附也将在与北师大的深度合作中,优化升级再出发。
如何深化合作?
北附学校教育集团成立后,将与北师大开展更多维度、更加深入的资源合作。比如,今后双方会更加侧重以问题为导向,来进行项目式合作,涉及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学校诊断等方方面面。这样的合作模式,也将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深度。
升级将来带红利
在海沧区教育局局长孙民云看来,集团化办学是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海沧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回望北附18年的发展历程,在创办初期其更多的是要依托北师大的帮助,到了中期,已经可以独立运转,逐步走上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并开始反哺北师大基础教育平台,实现相互滋养。
孙民云局长认为, “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从婴儿到少年再到成年,开始时要依赖父母、老师,成长以后就要自己独立,还要感恩反哺。”这也便是18岁的北附需要作出的转变。
他说,作为海沧区第一所集团化办学学校,区里将给予北附学校教育集团更多的关注。“对北附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她已经有了18年的积累,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底蕴,她的发展只能更好。”
海沧区教育局相信,正因为18岁的北附早已孵化出丰富的校园文化,她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都赢得了老师、家长高度的认同,她已坐拥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因此,这个学校已经表现出了她的成熟。在这个时间点进行优化升级,将使北附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外界认为,此次升级,对学校的发展是利好,也将给近万名学生带来红利。
老师、家长的期待
对于集团化办学,北附的老师、家长都有各自的期待。
北附图书馆馆长伍漳英:
“18年前学校刚创办时,周边可以说是‘文化沙漠地带’,连老师上课必备的工具书,都是我们从岛内一本一本背过来的。靠着大家一步一脚印的努力拼搏,一路前行,如今学校图书馆总藏书达到了21万册。
18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的成长。我怀念她最初作为‘孩子’时可爱的模样,但对她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多期许。
集团化办学后,这些藏书各校区都可以共享,但每个校区又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做个性化的定制,我希望图书馆在各校区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附五年级学生家长黄开炎:
“因为北附的口碑,我们在学校附近置办了房产,孩子也如愿入读北附。孩子在这所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我们对学校‘九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学校能如此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实属难得。学校的老师也给予了我们强大的信心。无论是否集团化办学,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都能持续得到保障。祝愿学校越办越好。”
北附未来海岸校区教师邹淑红:
“2003年初到北附时,这里只有一个校区600多名学生,后来,学校扩大到三个校区,现在又变成五个校区,规模确实太大。当她还是小学校的时候,我们能尽力把她做精做细,但当她扩张的这种规模时,就需要转变模式了。
在北师大这么多年的影响下,北附培养人的目标、特色,都是不变的,学校也为海沧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集团化办学,我想,这是时代给北附提供的一个新机遇,也是给北附人的一个新平台。我相信人往高处走,学校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通讯员 凌琳 兰林强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