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南综合医院中完成多种新技术,解决心血管领域的焦点和难点;率先开展房颤一站式治疗(导管消融联合房颤左心耳封堵),让患者一次上台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减轻患者负担……作为国家级心血管病分中心、福建省医学重点专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引领学科发展、诊疗和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已成为闽西南地区综合性医院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防治中心。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
目前,厦大附一心内科拥有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中国房颤中心认证、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和中国高血压中心认证,同时获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厦门分中心,还是全国首批心血管护理技术培训基地,走在国内心内科“第一方阵”。让广大患者不出福建,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全国最高水准的“心”服务。“病有良医”的背后,正是厦门民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的体现。
作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在临床业务部门架构设置上呈现多学科、广覆盖、全周期的特点,并依据当前社会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人群健康情况结构的变化,设置了齐全的亚专科,拥有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冠脉影像亚专业组、心脏电生理诊疗亚专业等多个亚专科,不断推动心血管重大疑难疾病诊疗向精细化、精深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就诊需求,织牢、织密多层次、多维度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体系。
如今,第一医院心内科已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人才队伍,包括高级职称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厦门市拔尖人才1人,厦门市杰出人才1人,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1人,担任省市医学会分会副主委以上的8人;10位博士和19位硕士这样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也在挑起大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强副院长介绍,科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与扶持力度,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近5年共承担在研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7项,含1项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将高标定位,勇担重任,致力搭建更加专业、开放和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厦门乃至福建一带心内科的共同发展,更好地造福本地百姓。
突破!二尖瓣脱垂 专家巧手“一夹”根治
74岁老太患心脏二尖瓣脱垂多年,导致血液返流,严重影响健康,因突发气喘、急性心衰发作入院。
11月20日上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卫华书记现场指导,谢强副院长亲自上台手术,带领唐蓉主任医师、郑武扬主任医师等心脏团队成员,用介入方法顺利为老太实施了MitraClip 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手术。谢强解释,将二尖瓣用钳夹夹住,可减少返流。为了精益求精,医生将钳夹放在不同角度,反复测试稳定性,观察返流改善情况和跨瓣压差等指标,确保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后精准释放。手术过程中,医院借助5G技术连线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宋思贤教授,实时讨论治疗策略,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老太恢复良好,二尖瓣返流消失,术后第二天便能下地自由活动。
导报记者获悉,MitraClip是首款获准上市的基于导管的二尖瓣返流治疗器械。该方法无需开胸,无需体外循环支持,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心功能严重受损、年纪大、不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的病人。目前全国能够独立开展此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仅开展170多例。
▲心脏介入团队合影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专人接受严格培训,反复模拟操作,掌握了该项技术。手术涉及近200个步骤,由心内科、超声科、心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通力协作完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二家独立开展该项技术的地市级综合医院。
实力!反复心衰 不开胸微创换“心门”
七旬老人两年多来被反复心力衰竭折磨得痛苦不堪,辗转多家医院频繁多次住院治疗,最后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经过心脏彩超反复确诊为心脏主动脉瓣膜严重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膜是心脏泵血最重要的“阀门”之一。这个“阀门”一旦出现严重的关闭错位,就会造成心脏泵血功能的显著下降。
经过谢强副院长带领的TAVR团队的讨论后,给老人选择植入了最新一代可回收 Tau-rusElite经导管主动脉瓣。这种不开胸的新技术,通过大腿根部穿刺的两个针眼大小的切口,就可以将新的瓣膜顺利置入老人心脏内。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仅用了1个小时。经过周全的术后护理,老人将很快痊愈出院。
目前,TAVR手术在该院已经成为常规术式之一,而且不断挑战高难度和高年龄患者,一直朝着该专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让更多患者受益。
精准!闽西南首例全球最小心脏起搏器植入
近日,周大爷和老李接受了一次特殊的手术,一枚体积仅维生素胶囊般大小、重约2克的心脏起搏器,成功通过腿部的静脉植入了患者的心脏。这两例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在闽西南地区尚属首次,亦代表了目前国际起搏植入领域的最高水平。
半个多月前,周大爷因为急性心梗被送入院,后因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进行单腔起博治疗。但是周大爷的急性心梗需要至少一年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如果采用传统起博器手术,则可能出现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和囊袋出血血肿的并发症。周大爷自己也对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明显鼓起于胸壁的外观有所顾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马欲晓经过一番充分沟通,抚平了患者与家属的紧张情绪。手术当天,这枚小小的“救命黑科技”——无导线起搏器,在清晰的显示屏下,被手术团队谨慎精准地放入周大爷的心腔内部。在确认起搏器已牢牢扎根在患者心肌上,并正常运转后,手术顺利完成,整个过程前后历时30多分钟。
马欲晓主任表示,第一医院心内科成功开展此项新技术,将给更多心律失常患者带来微创、高效的治疗新选择。此类无导线起搏器适合有心室起搏需求但依赖程度较低的人群;担忧使用传统起搏器,会明显增加手术风险的高龄老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如果植入传统起搏器,体内的导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过多的导线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无导线起搏器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