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种出生态稻 保护水源地
2021-12-15 17:41 三明日报

张坑村100亩绿色防控水稻收割完成。

性引诱剂诱捕器防治虫害

初冬时节,三元区中村乡张坑村的100亩绿色防控水稻已完成收割。“我们这海拔高、气温低,四周的山将这块稻田围成一个盆地,种出来的水稻品质绝对好!每公斤卖12元。”稻田的主人庄金先说,今年,他收获干谷4.5万多公斤,加工出大米2.7万多公斤,收入可达30多万元。

绿色防控零污染,种出生态优质稻米,又有助于市区饮用水源地保护,中村乡张坑村在市、区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正走出一条生态转型、绿色发展之路。

水源保护促转型

张坑村地处偏远。“我们村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还都是老人、小孩。”今年45岁的庄金先在村里算是年轻人了,他告诉记者,村民一直以种植竹笋、水稻等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可是,农业污染的问题也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庄金先说,张坑村地处市区饮用水源——东牙溪水库的上游。每年农药打虫、施肥等作业排出的脏水顺溪流而下,污染了饮用水源。

“作为市区饮用水源地,中村乡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中村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好东牙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这一三明主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多年来,中村乡在水源保护区内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停、拆除了张坑村养鳗场等存在污染及潜在污染水源的企业。

如何兼顾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中村乡以建设市区饮用水源地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以传统水稻种植为切入口,通过综合绿色防控措施,改造粗放的病虫害防控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端化前进。

今年,在市、区农业农村局的牵线下,张坑村与福建省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三明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黄显波领衔的水稻团队合作,开始了绿色探索。

绿色防控零污染

作为科技特派员,黄显波初到张坑村,便展开考察。随着调研的深入,一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蓝图在他心中逐步明晰。

“张坑村海拔高,昼暖夜凉,水源充沛,这里的水稻收割期比山下更晚,孕育期延长,米质也会相应提升。”黄显波说。

好山好水种好粮。2021年初,团队把市农科院最新研究的优质米品种“明1优臻占”给庄金先试种。这个品种米粒细长,煮成的米饭口感柔韧,有特殊香味,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在2020年福建省第十一届优质稻品种品质鉴评活动中获得金奖。

“水稻种植过程中,利用有机肥及生物调节剂,提高土壤营养元素,优化微生物活性,疏松土壤,缓解药害,促进分蘖、拔节、孕穗、灌浆等各时期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提高抗性,从而解决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板结、减产等难题。”黄显波说。

专家还把绿色治虫防病的技术教给村民。“我们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坚持不打药、少施肥,保证种出的稻米生态、安全、无公害。”庄金先说。

“之所以没对水稻打药除虫,是因为农业部门指导我们在稻田里全部装上了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捕器。”庄金先告诉记者,他今年尝试实施“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生态控制和物理防治等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二化螟用上性引诱剂诱捕器。

性引诱剂诱捕器,是通过人工仿生一个假的雌性二化螟成虫释放性信息素,即实施“性引诱技术”或称之为“美人计”。通过引诱并捕获雄性二化螟成虫,从而使得田间雄性二化螟成虫减少,降低成虫交配率,使二化螟基数得到有效控制。再辅以安装太阳灭虫灯等田间管理方式,从而实现整个田间的“绿色防控”。

“订单生产”不愁卖

“我们种的大米以前每公斤售价7元,现在12元。”庄金先种的米定价不低,却是“一米难求”,“种子还没播下去,就把大米卖了。”

“还没开始种,明海鑫公司就认购30亩,兄弟物流公司认购30亩,三元区总工会还将我们的大米纳入工会采购目录。”庄金先说,“目前100亩绿色稻已经全部销售完毕。”

别的农户卖粮销路窄、收益低,而庄金先的大米却不愁销路。他说,秘诀就在于“原生态”。

“绿色防控种植水稻,既保护了水源地,又使老百姓的‘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中村乡工作人员说,“下一步,将扩大绿色水稻种植面积,打造优质大米品种品牌,增加大米的附加值,引导农民‘种好粮、卖好粮’,提升种粮效益和粮农积极性,助推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