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坐落于福州东二环竹屿的陈氏大厝,如今正在牛岗山公园安家。这座大厝是福州目前单体木结构体量最大的古建筑体,其四面封火墙也曾被福州的老建筑爱好者称为“福州最优美的封火墙”。
那么,迁建牛岗山公园的陈氏大厝目前项目进展如何?
记者12日从福州市城乡建总获悉,为最大程度保持大厝的完整性,鹤林片区陈氏大厝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根据专家考证及历史资料进行修复。截至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将力争在明年春节前完成“重生”。
始建于清代,曾走出不少名人
陈氏大厝始建于清代,分为东中西三路,由三纵三进深夹两路花厅,前有內埕,四面封火墙围合。大厝既较为完整的保留了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平面格局,又充分体现了近代福州民居中西合璧的特点,系福州目前单体木结构体量最大的古建筑体。其封火墙因独特的墙体、造型,曾被福州不少老建筑爱好者称为“福州最优美的封火墙”。
据了解,大厝的主人是陈钟怡,为陈氏先祖,晚清五口通商时,在仓前兴办“舆春”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因而致富。此后,大厝里还先后走出跟随冯玉祥将军并肩抗日的陈尔修、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留学德国的海军中将陈尔恭等杰出人物。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陈氏大厝出现“没落”,原先占地超3000平方米的大厝,东路花厅坍塌,西路花厅也破损严重,总面积只剩下1600平方米。为加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坚持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协同发展,晋安区立即将其列入保护建筑名单,经专家反复论证后,决定将其原样迁到牛岗山公园“安家”,并对消失部分进行复原。
提高构件利用率,花费两个月拆卸
记者了解到,此次迁建项目为鹤林片区陈氏大厝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由福州市城乡建总负责。
据福州市城乡建总该项目负责人陈沛介绍,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大厝的原始建筑格局,在迁建前,他们就对大厝内的所有建筑进行了测绘,并对每一处构件进行编号,记录所有构件的位置和角度,保证建筑完整性。而对于两路花厅已经破损或坍塌的区域,他们参考了此前专业人士测量及留存的照片,并根据专家考证及历史资料进行修复。
“古厝迁建不比其他房子的搬迁,因为它的很多构件经过岁月洗礼,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甚至无法利用的情况,要想在迁建过程,达到构件利用率最大化,这个难度可不小。”陈沛以大厝墀头构件拆卸为例。他说,墀头是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也是古代传统建筑构建之一。陈氏大厝有墀头构件12个,每个重达3至5吨,且这些构件均是泥土材质,在拆卸过程,极易造成损坏。
那如何对墀头进行保护呢?在拆卸前,他们需要对墀头进行“手术”,好比在人的身体内打钢钉一样,在墀头内穿入钢筋,并用立架将其固定,不让它松动,确保拆迁工作中建筑能够完好无损。此后,在安装时,需要利用钢筋再次对其加固。
据介绍,光是对大厝整体构件的迁移,他们就耗时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利用率达60%以上。
项目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复的用材也大有讲究。为了呈现最好的修复效果,项目以自然风干的杉木作为主要木构件材料,能够有效地防腐防虫,延长古厝寿命。外墙还利用柴火燃烧后附着在锅底形成的烟灰,并掺杂米醋等多种材料调配制成的乌烟灰,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历史样貌,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水效果。
记者12日来到施工现场时,工人们仍在大厝内的各个区域有序施工,现场一片忙碌景象。“目前,陈氏大厝的围墙、木构、瓦屋面等主体结构施工已基本完成。”陈沛表示,按照施工进度,他们将力争在明年春节前全部完工。
届时,迁建后的陈氏大厝,将移交给晋安区的相关部门管理,让这座历史建筑“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