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全力建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
2021-12-13 15:18 福建日报 原创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南平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好武夷山国家公园。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一是筑牢绿色安全“生态屏障”。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构建区域协作化、管控严格化、责任明晰化、管理智能化的自然保护长效机制,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科学化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聚焦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特别是环带内高速公路、高铁沿线及国省干道等重点区域,构建“林业部门全员发动、县乡村三级林长上下联动、社会化专业队和应急队共同行动”的工作模式,通过持续开展松枯死木清理专项行动和强力推动松林改造提升等措施,切实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战,最终实现根治的目标。

立体化实施森林防火举措。建立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网格化防火体系,运用现代化无人机技术,扩大日常巡查广度,并完善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加大野外巡查密度,打造“天、空、地”一体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突出源头治理,加快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联手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开展森林防火隐患排查,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

常态化打击涉林违法行为。依法严格林地林木管理,强力推进茶山整治,有效打击毁林种茶行为。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两违”综合治理,定期巡查排查,源头上遏制违法占用林地、违法建设等行为发生。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保护,强化野生动物执法监管,全力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是扮靓绿色廊道“生态颜值”。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铁路、溪流等沿线为重点区域,点线面结合,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积极打造高品质的绿色廊道。

着力城乡“增绿”。持续推进森林进城、森林环城、森林联城,增加森林绿地面积,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县城)。以建设森林村庄为载体,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营造乡村风景林,保护古树名木,建设乡村公园,打造生态宜居的森林乡村,走好城乡绿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着力森林“提质”。继续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以培育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为目标,推进健康森林“三改”,即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一般用材林为特种珍稀用材林,优化林分结构。

着力景观“添彩”。高标准、高投入实施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森林生态安全屏障项目,造林树种选择彩叶和花化树种,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实施崇阳溪漫步道景观改造提升,打造以不同树种为主题的森林景观带。推进环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省级森林步道和森林公园景观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和景观空间。

三是释放绿色发展“生态红利”。以实施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抓手,强化系统集成改革,激发多重效益,切实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打造“森林生态银行”综合体。有序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建设,探索“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机制,引导林农以无林地(采伐迹地)、有林地(中幼林)入股,通过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经济合作联社),把林地林木整体打包给“森林生态银行”,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经营管理。同时,以“森林生态银行”为平台,一体推进高标准生物防火林带、松林改造提升、国土绿化、林下经济等项目,打造系统集成“综合体”。

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升级版。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聚焦“一根竹”,统筹做好林竹开发文章,致力在资金政策扶持、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精深加工、加强科技投入上下足功夫,推动打造笋百亿产业、林产工业千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一乡一品”区域特色林下经济,树立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林下套种黄精、七叶一枝花、白茶等示范基地。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林业企业申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开展FSC森林认证,提高林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打造实现“双碳”目标引擎器。引导国有林场等森林经营单位,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做好国家碳汇市场交易储备。鼓励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购买林业碳汇或营造碳中和林,抵消碳排放量,发挥林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有序推广“一元碳汇”做法,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的考亭书院、下梅古村、五夫古镇等景点,推广“绿色低碳游”活动,游客购买“一元碳汇”抵消旅游碳足迹,实现旅游“碳中和”。

(作者系南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