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1
标题图2
标题图3
这位泉州人在瓷盘上彩绘泉州22个遗产点,推广磁灶陶瓷文化
2021-12-10 08:27 泉州通客户端

吴康为正在创作“泉州22景”国画长卷

近日,一段大叔在瓷盘上彩绘泉州22个遗产点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位大叔是泉州晋江磁灶镇的吴康为。出生于历史悠久的陶瓷之乡磁灶镇,吴康为从小就接触陶瓷文化,对陶瓷彩绘充满兴趣。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磁灶的陶瓷釉下彩绘和酱釉三彩的技艺传承下去。昨日,记者来到磁灶镇岭畔村拜访吴康为。

致力推广 瓷盘上巧手绘就遗产点

走进吴康为设立于家中的小工作室,大厅柱子上悬挂的两个瓷盘映入眼帘,一个瓷盘上画着东西塔,另一个瓷盘上画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这两个瓷盘的摆设位置之所以如此显眼,是因为上面有泉州申遗时来到泉州进行现场考察的国际著名水下考古专家杰瑞米·格林先生的签名。吴康为告诉记者,其实家里悬挂的这两个瓷盘是复制品,原品被晋江市美术馆收藏。

有考古专家格林先生签名的瓷盘

吴康为的作品

记者注意到,吴康为工作室有一整面摆放瓷器作品的收藏柜,不少瓷盘作品都是以泉州的遗产点为主题。工作室的长桌上摆放着一幅未完成的长卷,是吴康为正在创作的泉州22个遗产点的国画长卷。“这是我从事美术行业的儿子让我画的,也是为了宣传我们泉州。”吴康为乐呵呵地说道。

“在陶瓷上彩绘开元寺等名胜古迹,我已经做了8年左右,也经常去这些地方写生。”吴康为说,他最喜欢画的就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多年来已完成上百个以东西塔为主题的瓷盘和梅瓶(传统名瓷,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东西塔很有代表性,我小时候一到市区就会去开元寺,是我的童年记忆,也受到最多人喜爱。”  

“大家都比较喜欢22个遗产点系列的瓷盘,很多都送人了。”为了宣传泉州,也为了把磁灶的陶瓷文化推广出去,吴康为总是将自己完成的作品无偿赠送给社会各界人士。

吴康为的作品

吴康为的作品

充满兴趣 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

因为热爱,吴康为在彩绘陶瓷这条路上坚守至今。他今年67岁,已经和陶瓷、绘画相伴50余年。由于爷爷奶奶从事陶瓷手工业,年幼的他耳濡目染,从小对陶瓷和绘画都充满兴趣。“文革时期没能读书,13岁就跟着当地的老师傅从事陶瓷彩绘工作。”回忆起学徒时期,他觉得很苦却乐在其中。“晚上经常要自己一个人加班,画的速度还要快,甚至要一只手拿着两根笔画。”

1974年,他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学习绘画专业。吴康为告诉记者,当年入学考试若没有监考老师的理解,他也没机会继续学习绘画。吴康为回忆,考试当天他帮哥哥拉陶瓷到市区,由于没有车可以搭乘,他只能从市区跑步到晋江考试。跑到考场时,已经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薄薄的准考证被汗水浸得快烂了。”了解了吴康为的情况后,丁朝安等监考老师决定给他一次考试机会。就这样,吴康为成为了丁朝安的学生。“这也是我和绘画有缘分。” 吴康为笑着说。

1977年毕业后,吴康为就到晋江文化局从事舞美工作。即使在工作他也没有放弃陶瓷,放假回家都会跑去做陶瓷。改革开放后,哥哥办了陶瓷厂,吴康为就帮着做陶瓷设计的工作。工作的忙碌并没有让吴康为放弃继续学习,他会定期将作品拿给老师看。

在吴康为的影响下,目前,他的家族中有6人从事美术行业。“他们比较多是雕塑专业,但是也都很喜欢陶瓷,还会将磁灶的陶瓷文化与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吴康为的妻子说道。

身体力行 传承陶瓷釉下彩绘技艺

“看到德化陶瓷火起来后,我就觉得我们磁灶的陶瓷文化没有传播开来十分可惜。”吴康为说,磁灶的釉下彩和德化的釉上彩不同。釉下彩的风格比较粗犷,绘画的时候要心中有数,下笔要快。并且釉下彩不易掉色,不容易被腐蚀,能够保存比较久。但多年来,磁灶很多原来做陶瓷的人因不同原因纷纷转行,吴康为便开始注意到陶瓷釉下彩绘这项技艺的传承问题。

泉州申遗成功后,吴康为十分开心,他说磁灶窑址能成为泉州的一个遗产点很不容易,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传承下去的决心。谈到传承问题,吴康为总说要靠年轻人,可说起现在的学生,吴康为摇了摇头,“现在学生负担重,能够专心学习这项技艺的人并不多。” 他说偶尔会有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到工作室找他学习、交流经验,但并不多。

“只要有人叫,我总是随叫随到,全力支持。”陶瓷制作是岭畔小学的特色课程,吴康为常年免费为小学生授课。吴康为说,看到学校有学生对这个感兴趣,而且有天赋,他就十分高兴。此外,他还经常参加“磁灶窑”陶艺传习所开展的公益活动。“把磁灶的陶瓷文化推广出去,这是我的心愿。”吴康为如是说。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