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11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昊 王凤山)立冬时节,记者来到平潭金井镇北厝村,这里有一片露天蜗牛养殖基地,基地的主人傅韬丞正像个地道的农夫,趴在田间收集即将孵化的蜗牛卵,忙得不亦乐乎。
傅韬丞来自台湾云林,在平潭担任社区营造师已有一年多。自小生长在都市的他,身体壮实、皮肤黝黑,是个阳光的大男孩,与人交谈时总是笑呵呵的,淳朴中透着干练。
傅韬丞正在收集成熟的蜗牛 张哲昊 摄
怀着满腔热血,傅韬丞深耕平潭乡村沃土,将社区营造理念融入农村建设,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大梦想。
跨海寻求新机遇
傅韬丞与平潭的缘分要从2019年说起。
彼时,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他正从事社区营造工作,收入不错。机缘巧合之下,一位台湾朋友向他说起远在海峡对岸的平潭,这座新兴的滨海城市正向台胞发出招贤令,引进台湾社区营造师投身乡村振兴。
受好奇心驱使,他上网搜索平潭相关新闻,得知平潭推出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吸引了许多台胞聚集在此大展拳脚。
这刚好与傅韬丞的未来规划相契合。事实上,这位“95后”小伙子一直怀揣着田园梦。他希望将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与理念带到大陆的乡村,在更广阔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带活、带富更多的同胞。
没有多加思虑,这个以兴趣为大的青年决定放弃原本稳定安逸的工作,来平潭看看“外面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完全是“头脑一热的决定”。
2019年10月,傅韬丞来到平潭面试“社区营造师”一职。他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下了飞机后,乘坐巴士从海峡大桥入岛,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道路两旁绿植繁茂,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新兴城市,平潭发展真不错!”谈及对平潭的初印象,他如是说。
结束面试后,傅韬丞返台等待消息。没多久,他就收到了予以录用的通知,并被分配至北厝村、庄上村负责社区营造工作。
不承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傅韬丞原本的计划,让他的行程暂时搁浅。直到去年7月底,随着大陆疫情防控常态化,他方才再度踏上旅途,开始自己的驻村生活。
因村施策做规划
自打来到平潭,傅韬丞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几乎没有休息过。
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傅韬丞将北厝、庄上两村“走透透”。他发现,这两座村庄各有特点,应结合实际、因村施策,才能高效推动社区营造工作。
比如,庄上村村民多是退休老人,缺少主人翁意识,乡村公共事业建设滞后。傅韬丞日思夜想,悟出了“妙方”: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建设文明村居。
为了将庄上村打造成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傅韬丞以社区为依托,陆续开展消防讲座、义务书法课、两岸美食沙龙等一系列志愿活动,邀请台胞担任讲师,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举办的志愿活动主打‘体验牌’,通过精心策划的活动环节,让村民亲自参与、亲手体验,共同学文明、学科普、学文化、学安全,敲开友好和谐之门。”傅韬丞向记者介绍。
渐渐地,参与志愿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还主动提议常态化举办志愿活动,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志愿活动真正让我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离不开傅韬丞的努力。“干我这行,村民们一个微笑点头就是最大的肯定。”他说。
走访过程中,傅韬丞还发现,北厝村缺乏特色产业,村民多以捕鱼和种植为生,经济收益较低。“如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去年9月,傅韬丞得知自己的老友——台胞詹俊杰正在平潭创业。在台湾,詹俊杰是有名的蜗牛达人,他将自己的白玉蜗牛养殖项目带到平潭,开拓更大的事业版图。
詹俊杰的创业故事令傅韬丞心生向往。他苦做功课,了解到白玉蜗牛养殖投资较少、饲养技术含量较低、繁殖迅速、无污染,是个致富的好项目。随着了解加深,傅韬丞不禁兴奋起来:可算挖到“宝”了!
由此,一个想法在傅韬丞心里萌生——推动蜗牛养殖在北厝村落地生根。
带着村民“吃螃蟹”
蜗牛该如何养殖?是否适合北厝村的水土?……彼时,对于傅韬丞而言,蜗牛养殖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想要快速入门并非易事,更别提带领村民“吃螃蟹”了。“还有不少村民唱衰蜗牛养殖项目,大家都说这太另类了!”傅韬丞苦笑说。
这一切并没有劝退傅韬丞,他打算先行下海创业,试点蜗牛养殖。“只要试点养殖成功,相信能打消村民的疑虑,带动更多人投资入股。”
就在今年6月,傅韬丞在北厝村盘下了一块面积约1亩的闲置农地,用来养殖蜗牛。创业初期,傅韬丞干劲十足,他不仅向詹俊杰拜师学艺,把蜗牛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摸了个门儿清,还投资一万元整修养殖基地,并引进了首批600只白玉蜗牛试点养殖。
记者在傅韬丞的养殖田看到,一只只肥硕的白玉蜗牛正在田间缓慢挪动,样子憨态可掬。“白玉蜗牛浑身都是宝,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厚,还可通过生物萃取技术,加工成美食、化妆品等衍生产品。”一说起白玉蜗牛,傅韬丞如数家珍。
他还采用“种植+养殖”的模式,在田里种上地瓜、大白菜等农产品,而蜗牛生长中产生的粪便也是有机生物肥料,能够改善土质,“反哺”农作物种植。
“白玉蜗牛雌雄同体,交配之后双方都能产卵,只要控制好温度、湿度,一年四季均可繁殖。等蜗牛成熟了,挑选一部分精壮的蜗牛作为苗种,一部分上市销售,实现循环养殖。”傅韬丞拿起一只白玉蜗牛捧在手心,认真向记者介绍。
很快,“小试牛刀”有了回报。仅4个月的时间,傅韬丞的白玉蜗牛长势良好,繁殖数量破万只。他还收成了208公斤商品蜗牛,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出售给相关企业,预计明年初就能回本。
看到白玉蜗牛养殖初显成效,一些还在“观望”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其中就包括村民刘家贵,他是傅韬丞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每天都跟着傅韬丞一起喂养蜗牛。“种了几十年庄稼,第一次接触蜗牛养殖,很有意思,期待能有好收成。”老刘说。
说到未来,傅韬丞已有了清晰的规划:加大力度扩大养殖基地规模,引进台湾技术设备,打造农业、环保、观光、科研一条龙的蜗牛养殖农场,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带领村民迎接乡村振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