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清风来故人”——遗墨留芬
2021-11-28 14:57 闽声传媒

【编者按】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

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image.png

邓拓(1912-1966),初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等,福建闽县(今福州) 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解 放后历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文革” 初期含冤去世。工诗文书法,精鉴赏、富收藏。著有《燕山夜话》《邓拓 诗词选》等

朋友从北京带回一张邓拓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激情满怀,气势非凡。邓拓写于 1966 年春节,距这年 5 月 18 日他含冤离世,仅三个月了。全词调寄“卜算子”:“天上太阳红,水上歌声美,四海为家万里人,抱负冲霄志。党有指南针,更有匡时计,草地雪山都过了,怕甚风波起。” 

受赠者何松亭,曾长期从事党的隐蔽战线工作,解放后曾任辽宁大学校长、轻工业部顾问等职。 

image.png

邓拓故居内景

真是一语成谶!三个月后风波起,邓拓成了高级干部中第一个蒙难者。显然,此时的他已预感风波将再起,可并未就此消沉,全篇赞美歌颂之词溢于言表,斗志昂扬之精神状态无所不在。然而,他低估了这场大风暴,齐声讨伐铺天盖地而来,令其猝不及防,将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他最后选择以死明志。 

余素喜乡贤墨迹,此幅书法又出自著名“红色”才子之手,承蒙朋友割爱,寒斋又多了一份至珍之物。 

余访谒榕垣乌石山北麓邓拓故居,凭吊这位著名乡贤。那日,雨余庭院冷萧萧,入门处几丛蕉叶,一块卧石,上镌清人林楚麓诗句“花鸟结成风月友,诗书留作子孙田”,倒透出房屋曾经的风雅。故居内有座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建,如今辟为陈列室。屋后沿山矗立一巨石,上镌“第一山房”,因南宋状元黄朴曾居之,故得此称谓。清代著名学者陈栻、叶观国,近代著名报人林白水也曾在此住过。 

image.png

邓拓《行书录旧作》横披 纸本

邓拓,这位十七岁懵懂少年从这里走出,成了“四海为家万里人”,将生命与信仰追求紧紧相连,至死不渝。对于这位后来不幸蒙难的“红色”才子,吾辈当合手鞠躬默祷。

邓拓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其父邓仪中,字鸥予,为前清举人,曾在广西做过知县,后返乡聘师范学堂国文教席。吾闽著名女书家游寿即其门下。后来忆及当年风雨读书声,邓拓曾赋诗曰:“来诗天末写残笺,猛忆儿时课读虔。风送塔铃遥自语,日沉鸟梦静初园。”对其儿时父亲督读情景历历在目。乌石山历代摩崖石刻遗迹甚多,他常上山观摩石刻诗文书法,从小练就苦功夫。据其师高伯谦所言:“少年时期邓拓是个多才多艺很活跃的学生,早有进步思想。他长于口才,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得奖。他擅于写作,组织野草社,改编易卜生剧本在学校演出。他还喜欢打拳,拜师学拳术,还会画画……”青年邓拓兴趣历史、哲学,在河南大学毕业前完成《中国救荒史》,是首部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专著,引起学术界关注,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其列入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丛书出版,时年他才 25 岁。 

国难当头,这个常以“书生”自喻,满怀报国之志且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毅然投笔从戎,他很快就接受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党内著名“笔杆子”并被委以重任。“阵前倚马草檄帛,村后吆骡出报章”,他领导编发《抗敌报》《晋察冀日报》,不仅发挥文人报人的才能,更体现革命者的忠诚和魄力。他是毛泽东思想的崇拜者、实践者,1942 年他撰写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系统记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论著之一。1944 年 5 月,他主持编辑出版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更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著作的选集。1949 年秋,38 岁的邓拓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成为党内思想宣传领域重要人物之一。 

image.png

邓拓之笔

这位党内著名才子,战争年代,戎马倥偬,然他诗心未减,文思泉涌,马背吟唱,豪情壮志充溢其间。其夫人丁一岚忆及,他们常以诗代信,以诗言志。有次反扫荡前夕,邓拓写《战地歌》四拍,情感真挚,后丁一岚请邓拓将这首诗抄在丝绢上,“文革”期间丁一岚将其缝在棉衣内襟才得以保存至今。邓拓钟情诗歌,一生大约写了 500 多首诗词,风格多样,诗情豪放慷慨,一部分劫毁于十年浩劫,余诗结集《邓拓诗集》《邓拓诗文集》中。

在党的重要宣传岗位辛勤耕耘近十年后,1958年邓拓调离。在送别会上他吟诵《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令人唏嘘: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1961 年 3 月,邓拓以“马南 邨”为笔名,即取 当年办报地河北阜平马兰村之谐音,在《北京晚报》 副刊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发表其独创杂文体散文, 切中时弊、爱憎分明,且短小精悍、妙趣横生。老舍 先生评价 “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之后,邓拓与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廖沫沙(时任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合作在北京市委 《前线》杂志发表《三家村札记》杂文,深受欢迎, 一时全国风行。 

image.png

廖沫沙手迹

image.png

吴晗手迹

邓拓之书画收藏,堪值一提。战争岁月,他就开 始留意燕赵古迹,收集整理珍藏革命历史文献,特别 是毛泽东手迹。后他对中国美术史发生浓厚兴趣,计 划写部《中国绘画史》,并着手搜集所需实物资料和 大量参考文献。开国之初,京城古书画藏品多,价格 也便宜。邓拓与当时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如李一氓、 肖劲光、李初梨、田家英、朱光等,常去琉璃厂、文物商店购藏书画,他主要收藏明清绘画作品,还特别 注意收藏闽籍书画家作品,其藏品中有南宋陈容、明 代吴彬、清代上官周、黄慎等闽籍名家名迹。他还请 时海上著名篆刻家钱瘦铁专门刻制多枚收藏章分别钤 上,日积月累,渐成规模,其收藏书画作品约 500 多 件,其中七成为中国古代书画。公余时间,在对古书 画的鉴赏和研究中,或许他的心境能够获得暂时的平 静、舒缓和欣慰。 

其藏品中,最著名的便是苏东坡《潇湘竹石 图》,原藏者白坚夫,曾为吴佩孚的秘书长。1961 年, 由于生活所迫,白到北京想卖掉此画。由于苏画早已 失传,此画真假引发争论,画店亦不敢贸然收购。邓 拓观后亦一时难辩真伪,但他从画的风格、气势、纸 质,以及画幅有明人 26 家题跋诸方面认定此画颇有 价值,他拿出自己全部稿费收入,并由荣宝斋从其藏 画中挑出 20 多幅古画作价,终于将此画买下。后他 考证并作跋曰:“隽逸之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 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无涯际, 恰似湘水与湘江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 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他还将自己书房改 名曰“苏画庐”。2012 年邓拓百年诞辰之时,中国 美术馆举办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反映邓拓收 藏古代书画的眼力和水平,引起轰动。 

image.png

吴晗

image.png

廖沫沙

邓拓擅书法,余曾见过其早年墨迹,记得书写内 容是唐孙过庭书谱摘句四屏,文雅静逸,具晋人风致。 后其书法大变,以豪迈劲健、风骨飘逸见著,明显受 毛泽东书法风格影响。对他的书法,我们既不能以职 业书家书法视之,亦不能以所谓名人题字视之。应该 说,他的书法与其诗文一样,是其戎马倥惚岁月的精 神寄托,也是其性情的自然流露,显示一位革命者不 为人知的笔墨情怀和艺术修养。 欣赏此幅精品佳构,可以明显感受邓拓书法豪迈 荡然,潇洒飘逸之美,亦可窥见其正大气象下的平淡 天真。其行笔气势连贯、刚劲有力,笔划联绵处圆润 劲健,如绵中裹铁;刚劲处或如巨石坠空、或如长枪 长戟,倔强挺拔。他书写过程毫无造作,自出机杼, 完全随心所欲,无拘无碍,极大限度张扬个性,然无 论运笔、结体还是气韵,却有一种张扬中不乏沉稳, 洒脱中蕴含深邃的和谐统一。启功先生评曰:“他的 书法首先没有“造做气”,放笔写去,主要表现的是 气魄,若仔细推敲笔划,又处处符合传统。”可谓确论!

image.png

福州乌山邓拓故居

邓拓蒙冤十三年,其书作在浩劫中被抄走、撕毁、 焚烧不计其数,如今能看到其真迹殊为难得,可谓劫 后余烬了。

邓拓革命生涯前期辉煌耀眼,后期则屈辱受难, “莫谓书生多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凸显其铮铮 风骨和气节,尤其难能可贵的,却激发其内在更加本 质的气质内涵,出人意料地构成其人生的另一番境界。 邓拓的人生际遇,构成今人纪念他的特殊意义——我 们记住了他,也就会铭记那段沉痛的历史。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