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楼现状。(市资源规划局海沧分局 供图)
坐落在海沧中心小学内的魁星楼,是明代沧江书院唯一的遗存建筑,抗战时期曾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地下党员的活动据点,播撒着抗日火种。
“历史建筑光影中的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第十一站,记者与此站的红色守护人——市资源规划局海沧分局建设管理科科长杨内州一起走进这里。八十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冲曾在此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历史
一边教书育人
一边传播革命思想
在海沧,前临九龙江口、后依文圃山麓的海沧中心小学显得很静谧。若不是当地居民或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人,也许不会知道,这所规模并不大的小学,曾是著名抗日宣传活动阵地。
穿过学校操场,一座仿古式八角亭的两层塔楼映入眼帘,这就是见证了海沧人民抗战史的魁星楼。
海沧中心小学前身是始建于明代的沧江书院,1917年改称沧江小学,是闽南颇负盛名的学校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冲(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于1937年春天,和另一名地下党员郑燧一起,到沧江小学应聘任教。
彭冲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上课时,他时常结合课文,讲时事、谈人生、介绍新生事物,开拓学生的思路。
彭冲还与郑燧一道,利用魁星楼组织校内同事和校外一些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刊报纸,学习世界语,排练抗日话剧,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由于对敌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彭冲等人在海沧的抗日反帝宣传活动渐渐引起反动派注意。1937年秋,彭冲离校回漳州担任地下党组织领导工作。同年10月,彭冲弃笔从戎,与夫人骆平一同北上抗日。受其影响,该小学部分师生也相继走上革命道路。
现状
被列入福建省首批
革命文物名录
杨内州介绍,魁星楼又称奎星楼,楼分两层,高约9米,楼上楼下前后门的门楣上,嵌着同治甲子年间重修时题刻的横石匾,一写“鳌头拱秀”,一写“联步登云”。1955年,爱国华侨陈启文捐资重修。如今,魁星楼已成为海沧中心小学的校史馆。
“魁星楼是海沧区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它还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且是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杨内州说,以魁星楼这栋建筑为载体,海沧区将其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持续组织党员及学生参访,通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弘扬革命精神。
魁星楼的保护、活化,只是海沧区大力推进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的缩影。杨内州介绍,近年来,市资源规划局与多部门配合,持续开展海沧区50年以上建筑普查复查工作,挖掘出一批历史风貌建筑、文物。同时,结合马銮湾新城征地拆迁工作,市资源规划局海沧分局还建立传统构件回收利用制度,在拆除的房屋中收集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构件,用于东屿CBD片区内金沙书院等传统风格建筑的建设,令项目内富有闽南风格的传统建筑更具历史文化底蕴。
【红色守护人说】
市资源规划局海沧分局建设管理科科长杨内州: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红色遗址保护修缮,让群众在红色文化探寻中积淀民族精神,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建筑简介】
彭冲同志从事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海沧中心小学内的魁星楼。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中共地下活动据点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冲就在此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因该建筑造型呈八角形,当地民间惯称“八卦楼”。
(记者 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