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据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公布信息显示,美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66%,而中国只有30.99%,提升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生存现状是医疗界始终追寻的目标。
11月19日,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康复分会在福州成立。协会挂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刘庭波主任担任首届会长,省内多位肿瘤防治专家加盟。
协会以“关爱生命,科学抗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肿瘤康复义诊、肿瘤康复科普,设立肿瘤康复研究项目,鼓励年轻学者开展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促进肿瘤康复同道的交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院长杨珊莉在致辞中说,目前,肿瘤的临床医疗日渐成熟,但在国内,肿瘤康复仍处于起步阶段。肿瘤病人从功能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疼痛康复方面都能够助力肿瘤临床治疗,共同帮助患者回归高质量的生活状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院长杨珊莉致辞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徐本华在致辞中说,福建现有4000多万人口,而每年新增的肿瘤病人就超过13万。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病人的生存期相应延长。肿瘤康复可以有效地减缓病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痛苦,这不仅是协会的责任,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徐本华致辞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亚专科主任沈建箴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提出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临床医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患者家庭,包括社区等参与进来,做到对肿瘤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管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亚专科主任沈建箴教授致辞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江坚秘书长在致辞中说,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康复期的患者也日益增加。他们需要科学的康复指导和帮助,以便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也需要社会的关爱、理解、支持和帮助,以便真正融入社会的大家庭。肿瘤康复分会的成立正是适应了广大癌症康复者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江坚秘书长致辞
“我们不仅要做肿瘤的治疗、诊断工作,更重要的要做抗肿瘤的康复工作,抗肿瘤的科普工作。目前,省内缺乏专业化的肿瘤康复机构,肿瘤康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康复分会首任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刘庭波介绍,2019年以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立淋巴瘤亚专科,并逐渐完善了多学科会诊——MDT的理念和全程化管理的模式,医生们也意识到,肿瘤患者的康复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全程化的管理才能给病人的治疗康复提供更大的帮助。在多方的支持下,成立肿瘤康复协会的构想也应运而生。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康复分会首任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刘庭波致辞
据了解,肿瘤康复协会成员来自全省九地市的医疗机构,由内科、外科、护理、营养、心理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协会将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模式,整体提高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结局,助力健康福建建设。
当天,同时启动了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康复科研项目,肿瘤康复分会青委会、肿瘤康复志愿者服务队也正式成立。
11月20日,首届肿瘤康复高峰论坛继续开讲。专家们围绕肿瘤康复的专业知识、医疗前沿、个体经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展示。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