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
标题图
她有北大学历,却来到农村修复古厝、创办归农书院……
2021-11-16 13:53 海峡都市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身披阳光,脚踏田埂,在福州市闽侯县关中村伏虎寺前的山坳里,一位中年女子正忙着手上的农活,虽然不是面朝大海,却一样能期待她的春暖花开。这个女子叫细雨,有着北大化学系的教育背景,她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来到农村,修复古厝,创办归农书院。沏上一杯茶,她开始和我们娓娓道来与归农书院的故事。

归农书院创始人细雨(左)介绍古民居历史

一座古厝的前世今生

九年前,正在参与一个农民工公益项目的细雨,第一次来到了关中村。“那时发现村里有许多古民居,看着这些破旧废弃的老房子,萌生了修复它的想法。”细雨有着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育背景,而她说自己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更希望在自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归农书院。

那次的偶遇后,她很快租下了这栋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从旧照中,依稀可见这栋民居当时的境况:荒草丛生,破旧不堪……村民介绍,这座房子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来的主人姓林,鼎盛时这座院子里曾住了一百多口人。时光荏苒,老宅当年的盛景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断壁残垣。细雨从共同拥有这座宅子产权的十户房东手中将它租了下来,并亲自参与老房子的“拯救”。

从勾画图纸,到采购材料,细雨都是亲力亲为。每一片瓦,每一扇门,都是从周边的山村里淘来的旧物,她希望尽可能保留老宅质朴的样子。经过六个月的努力,老宅终于获得新生。细雨将这里命名为“归农书院”。《红楼梦》中贾宝玉为大观园的“稻香村”题了一副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欣赏了“稻香村”的景致后曾感叹:“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这副对联如今题在书院大门上。

深秋的季节,走进这座古朴的宅院,阳光从屋顶洒向地面。满院的植物使这座老宅生机盎然。细雨介绍,在这座院子里,举办过上百场的分享活动。“在这里,只要不影响他人,你可以随心所欲。”

始建于道光年间的古民居,原本已破旧不堪

改造后的古民居

一方田地的耕读生活

今年,书院开放了一片农田,招募了一批热爱自然的都市人来体验田间劳作、晴耕雨读的乐趣。如今20亩的共享农田,都有了主人。

“在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耕种,也可以在我们种植教练的带领下,根据季节时令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收获的成果也可以自己任意支配。”

归农书院的共享农田

眼下,是适合十字花科植物种植的季节,不久前刚刚撒下了种子。一垄一垄的泥土间,有的已有了一丝新绿,有的土地并没有种植任何作物,而是任由杂草恣意地生长。“土地和人一样,也需要休息。”

细雨说,到了周末,就有不少“地主”带着孩子来这里一起劳动,还有老人,也有不少是年轻人。从翻土、播种到除草、施肥,都由自己亲自完成。“这样的食物吃进嘴里和在超市里购买的完全不同。在劳动的过程中,你也会有很多的收获。当你在为自己和家人种食物的能力,你的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就找到了安全感,你也不会惧怕,这就是土地和自然给你的底气。”

一片山野的永续自然

在归农书院和共享农场之间的山坡上,大大小小分布着五六所房子,这些都是细雨和书院家人的地盘。在一处院墙上,有一个“草”字,左侧院墙上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细雨说:“这个园子从动物到植物可以自然复盘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场景。”在这个园子里,种植着各式各样的香草,有鼠尾草、香茅草、罗勒、米兰等。“路边随便一株,你别看它不起眼,有可能它全身都是宝。城里的孩子和家长在这里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草,采集并观察它们,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小花园,并且亲手将它建起来。”在另一处院子里,一处木屋犹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搭建在树干上。这是归农书院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亲手搭建的,树屋的木板上,还用各色的笔写下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名字。

小朋友和家长们在田间劳作

小朋友们亲手搭建树屋

穿过一片芭蕉林,一只松鼠在蕉叶之间跳跃,这些都是书院的密邻。在前院,一处水塘里枯萎的荷叶,清浅的池水里几尾红色的鱼自在地游弋,好似一幅水墨画。不远处的另一个池子里,漂浮着茂密的狐尾藻。细雨介绍,这是他们自建的生态循环污水处理系统。降下的雨水和书院里的废水,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层层过滤,最终汇集到了池塘中。而吸收和过滤的水生植物,又会被捞起来作为天然的肥料堆放在农田里,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

在这里,人们需要遵守“归农社区公约”,大家践行并倡导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归农书院倡导“科技+康养+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项目,同时也是一个可持续生活方式和生态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和分享平台。

在离开前,记者见到书院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天,我们来到这个村庄,看到这里山青水明,大地生机盎然,古厝绵延,犹如游子寻到了根……”这大概也就是细雨选择在这里创立归农书院的原因。(N海都记者 刘露 毛朝青 实习生 黄永欣 文/图)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