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清风来故人”——青芝追梦
2021-11-10 09:28 闽声传媒

【编者按】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

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image.png

林森(1868-1943),初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别署青芝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著名政治人物,1905 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后曾任临时参议院议长、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1932 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达十二年。喜收藏,工书法

对林森的印象,余最初停留在发黄的民国老照片里:长袍马褂,银须飘垂,风仪端庄;一根手杖,一副眼镜,一身长者风范。

image.png

连江青芝山林森“啸余庐”旧址

后来,几位台湾友人来访,执意要同游连江青芝山。青芝山有青芝寺,青烟袅袅、磐声悠悠。在寺不远处,一座二楼石屋,楼前庭院遍植花草,两株金桂香气四溢。楼下正厅镌有林森自书 1 米见方的“心”字,旁悬竹刻对联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右壁悬挂林森画像,旁有于右任对联:“名昭海岳千秋永,情协讴歌万姓同”。四周依岩自然围成短垣,乡野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林森之“啸余庐”,若不是岩屏上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三字篆书题刻,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堂堂国府主席返乡时的隐居地。

林森在青芝寺附近建一座坟式石塔,上刻“参议院议长林森藏骨塔”,以表他不恋权位、超凡脱俗之情。台湾朋友言及,在台湾嘉义,还保留一座“青芝亭”,亭里竖立一块碑纪念林森。迄今台湾仍有许多县市与乡镇还保留“林森路”或“林森街”之名,甚至还有林森学校。后来余查资料始知,现在上海淮海路 1945 年叫林森路,闽侯县在 1944 年后一度改名为林森县。

早年林森入福州培元学堂、鹤龄英华书院等教会学校, 1887 年,林森渡海投考了台湾的西学堂,后他又考进新办的台湾电报学堂,毕业后林森进入台北电报局工作。1891 年,他与从小与他订婚的郑氏完婚,夫妻感情笃深,但婚后仅三年,夫人就不幸病亡,此后林森没有续弦,后其弟儿子过继给他当嗣子。 

image.png

林森《行书自作诗》轴 纸本

甲午战败,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林森投入反对割台斗争中。1895 年 5 月,清政府驻台机构开始撤往福建,但林森没有随之撤退,而是投奔刘永福的“黑旗军”,坚持抗日斗争。1895 年秋,林森回到福建,奔走于沪、粤及日本各地,联络革命志士,并与孙中山联系,积极从事反清抗日的革命活动,被清政府当局作为“乱党”通缉。 

林森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相持不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1931 年 12 月,国民党内部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较高威望的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如履薄冰。当时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林森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他洁身自好、深居简出,在政治上淡薄名利,从不介入党争与派系,也不和军政大员来往。也正因如此,掌握党政军大权的蒋介石对他恭敬有加,各派各系人物更是对他心存好感。林森在政治上的平衡作用,使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最高领导层基本保持稳定。他始终主张团结抗战,1941 年 12 月 9 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image.png

民国时期发行林森头像的钞票和邮票

林森雅好收藏,颇工书法。其书法以颜体为宗,参以北碑,端凝遒劲,柔中见刚。正如其人,外表平和宽容,内心则刚正强烈。余所收藏林森墨迹,就很好地表现这一特点,字字独立,少作映带,横逸飞纵而又从容不迫,却不乏行云流水之妙,笔墨浓淡枯润各得其宜,秀逸俊迈,书卷气勃郁满纸。

1943 年 8 月 1 日,林森因车祸病逝于重庆国民政府主席任上,终年七十六岁。在林森病重期间,当时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前往林园看望他。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发了“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的唁电。1979 年,中共中央称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image.png

连江青芝山林森藏骨塔

林森逝世后,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最终确定将三样东西作为随葬品。第一样是一双绣花鞋。林森念念不忘夫妻旧情,把亡妻生前喜穿的一双绣花鞋用精致手帕包裹。每晚就寝前必将这包裹移放枕边,伴其睡眠。第二样是一根手杖。手杖顶端有一圆球,球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个字,系林森手迹。这件纪念品是他早年任参议院议长时外国友人赠送的,办公之余他喜欢策杖在山间行走,自得其乐。第三样是一卷佛经。林森返乡隐居青芝山,其晚年与亲友通信均署名“青芝老人”。而这卷佛经,就是他从青芝寺请回的。国葬举行之日,这三样东西便放入棺中,与林森一道长眠。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