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福建音专旧址
国立福建音专学生自治会第一届干事合影(1943年1月)。
走进永安国立福建音专旧址,映入眼帘的是正在着手修复的校史展览馆,一幢幢木头房屋被整理得井井有条,屋内墙壁上一张张旧照片,将曾经在音专内开展教育教学及抗日救亡活动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定格,让历史铭记那一刻。
抗战期间,福建省省会从福州内迁永安长达7年半之久。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就是1940年在永安成立的一所高校。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在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中诞生的国立福建音专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民国时期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
国立福建音专素有“红色音专”之称,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的赵沨在国立福建音专校史研讨会上这样说:“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在当时全国三所音专中,最先有地下党活动的是国立福建音专,约在1942年前后,重庆音专是在1945年前后有地下党活动,上海音专是在1946年前后才有地下党活动。”
国立福建音专办学过程分为福建省音乐师资训练班(福建音专前身,1937年—1940年)、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1940年—1942年)、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42年—1950年)三个阶段。
福建省立音专自1940年成立后,东南各省许多学生慕名前来求学,学生中有不少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还有一些地下党员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也来到福建音专。其中,从广东方面来的地下党员有1939年入党的赵芳杏、谭庆逢、余禄熙、江士奎、黎绍吉5人,经粤北特委书记王松坚批准,1942年考入福建音专读书。杨衍咏、何雪飘、何雪瑜(何芸)、梁耀燊也在1943年先后到达音专。还有闽、浙等地的地下党员陈宗谷、许文辛、金希树和郑书祥老师等。这些地下党员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音专凝聚成进步的力量,积极投身于民族抗战与解放的斗争中。
广大学生在地下党和进步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创办刊物、壁报,组织读书会、报告会,成立剧团、歌咏团、劝导队,教群众唱抗日歌曲,举行话剧表演、讲座,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
1942年12月1日,学生自主推选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分设娱乐、研究、体育与出版股。周鉴冰当选学生自治会主席,杨碧海任娱乐股干事,颜廷阶任体育股干事,郑沧赢任出版股干事。
1943年下半年,学生自治会改选,主席为张慕鲁,副主席为池志力。
学生自治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进步向上的课余活动。如开展乒乓球、篮球、接力赛等体育竞赛;举办各种座谈会,讨论民歌、时事、曲体、欣赏及文艺等专题;主办音乐会、假期旅行演出、巡回演出等。
还组织过两次针对国民党区分部书记、训导主任兼总务长李简斋等人的斗争。一是李简斋手下的一名军训教官,粗暴野蛮地在军训课上踢伤一位女同学,自治会组织学生到训导处质问,迫使李简斋调走该教官。还有一次是“查账”小学潮,当时师生的生活都非常清苦,而学校食堂会计竟克扣贪污学生的伙食费,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查账,李简斋不得不辞退与其同流合污的会计,以平学愤。
学生自治会成为地下党开展活动的最好阵地。地下党员陈宗谷当选研究股干事,时事组也由地下党员何雪飘负责,组织学习羊枣的时评和政论及乔冠华的政论性文章《方生未死之间》等时事文章。还经常请郑书祥老师作时事报告,讲解国内外的政治军事情况。
文艺组开始由杨衍咏,后来由许文辛、叶翼如、苏尔兰负责,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新华日报》和《群众》两份党的刊物也在进步师生中秘密传阅。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后不久,就传到音专地下党员手中,并在进步师生中传阅。1942年12月1日,研究股主编出版《音乐青年》壁报。
1943年下半年,文艺研究小组独立,成立“铁草社”(铁草是一种在中国西部沙漠恶劣环境下生长的强劲的野草)。大家以“铁草”自勉,表示不畏艰难的决心。地下党员许文辛、金希树以及何苇、李小玉、池志力、钟粤等进步学生都是文艺组的骨干。文艺组出版壁报《铁草》,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抗战活动。
叶林同学用“草穆”的笔名,在永安的《民主报》和《中央日报》副刊发表了10余篇文章,反映音专积极向上的学习活动和讽刺国民党统治区的腐朽生活,如《雨后》《琴韵》和《悼洛基》(悼念地下党员余禄熙的遽然病逝)等。
1944年2月至3月间,文艺组组织野餐,邀请郑书祥、缪天瑞等教师参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漫谈文艺与音乐的关系。郑书祥提出中国音乐应该为进步、民主的政治服务的观点,使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要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相结合的道理。
3月1日是朝鲜民族独立革命纪念日。朝鲜同学马一新组织义卖活动,募款支援朝鲜人民抗日斗争。文艺组积极支持,出壁报、开座谈会,宣传和纪念朝鲜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
3月8日,文艺组何雪瑜、李小玉等到下吉山省教育厅所在地贴墙报,宣传妇女解放,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3月间,学生会干事李广才发起援助冼星海母亲生活困难的募捐活动。
4月5日至6日,文艺组发动音专师生在永安中山纪念堂举行“纪念音乐节、青年节”音乐会,全部演唱抗战歌曲,为贫病作家募捐。节目单封面上注明“此次票款收入除开支外,悉数捐赠贫病作家王鲁彦、张天翼、蔡楚生及已故作家万湜思之家属”字样,并向作家家属写了慰问信。
4月,为纪念五四运动,文艺组组织学习鲁迅作品《幸福的家庭》讨论会。
5月底,为响应冯玉祥将军在重庆白沙发起的义捐号召,学生自治会组织“白沙献金”音乐会,师生们演出了陆华柏老师特为此创作的《白沙献金》大合唱、清唱剧《大禹治水》和四部混声合唱《汨罗江》等许多抗战作品,积极宣传抗战。
一系列频繁的社会活动激怒了国民党特务,认为“福建音专是共产党的大本营”,于是下手镇压,大肆逮捕音专学生。
1944年5月29日晚,音专师生正在中山纪念堂为“白沙献金”义演,特务趁机搜查学生宿舍和教室,并在第二天一早逮捕了许文辛、金希树、周鉴冰、叶翼如、池志立5位学生,在校的地下党员们和学生自治会积极发动营救。次日深夜,5位被捕同学被保释回校。
6月3日,陈宗谷和邢育青被捕。6月23日,许文辛等5人又遭二次逮捕,其中陈宗谷、金希树和周鉴冰3人一直被拘禁,并送解崇安集中营。3位同学一直被关到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才获释。
国立福建音专不仅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也为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音专的共产党员与进步师生们积极开展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为中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2005年,陈宗谷、赵方幸、何芸、金希树、许文辛、何雪飘等多位校友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