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今天,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赴朝首战。今天《夜读》要讲述的,就是抗美援朝牺牲的第一位中国军人——福建福州人何凌登的故事。
♬点击播放,文字更温柔哦~
01
何凌登没有想到能在中南海受到周总理的紧急召见。
这一天,是美国军队在朝鲜仁川成功登陆的第三天———1950年9月17日。一同受到召见的还有由东北边防军临时组成的“入朝先遣小组”其他4名成员,以及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柴成文。周总理在宣布了先遣小组的任务之后说:“在中央就出兵朝鲜问题未作决定之前,不宜用其他名义,你们对外均为大使馆武官,由柴成文同志安排一切。”
“听妈妈说,当时我爸爸已经随军南下了,又被紧急召回作为先遣小组成员秘密赴朝。”何凌登儿子何志坚回忆,爸爸临走前领着妈妈和两个哥哥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并在照片背后工整地写下“离开祖国入异境……”四行字送给妈妈。妈妈吴为真在另一张照片背后写下“阖家团圆”四个字,让爸爸随身带在身上。
何凌登(右一)与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
先遣小组的任务是深入前沿阵地,了解战局,观察美军的战斗实力。何凌登他们有时装扮成朝鲜人民军军官,随部队一道行动,有时又穿便装,单独在各地进行侦察,每个人在一两天内将观察到的有军事价值的情报写成文字,传递到大使馆,再由使馆呈送给中央有关部门。
何凌登亲手绘制的地图。
10月15日,先遣小组结束了在朝鲜25天的战地考察,返回部队。10月19日下午,何凌登一回到三十九军军部所在地辽阳市,就马不停蹄地向军部汇报相关情况。直到下午5点1刻过后,才往家里走去,与分别1个多月的妻子待了半个多小时,他就又跟随部队赶赴朝鲜了。
02
10月22日晚8时整,三十九军军部的六辆车赶到了鸭绿江边。9时20分,军部领导见部队安然有序地通过了鸭绿江大桥,决定驱车跟进。军部的前方目标是龟城,必须在天亮之前进入指定位置。
就在军长吴信泉乘坐的1号车将要发动之际,何凌登跑步过来,把手搭在车门上,对吴信泉说:“军长,我们换个位置,我来坐1号车,美国人的飞机厉害着哩。”
“乱弹琴!”吴信泉朝何凌登瞪了一眼。然而,何凌登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军长,我在朝鲜二十多天,熟悉这一带的公路情况,知道哪儿能快哪儿能慢,还是让我坐1号车吧。”
吴信泉正要发作,军政治委员徐斌洲说话了:“何处长的考虑也有道理嘛。”接着以调停的架势把头附在吴军长耳边,轻语了几句。结果,吴信泉很不情愿地从1号车前头的座位上走下来。
军部车队继续出发,借着月光,向龟城方向驶去。
下半夜两点多钟,何凌登乘坐的1号车行驶在一座不算陡的山坡时,月亮正好被山头遮住,四周一片昏暗。
因为看不清路面在哪儿,司机只好打开前灯,借着光亮猛一加速驶上了山坡。也就是1号车亮灯的一瞬间,被迎面飞来的美国飞机发现了目标,飞机立即怪叫着俯冲下来,又是扫射又是投弹。
爆炸声过去之后,众人推开车门,在手电筒光亮的映照下,吴信泉看到,就在自己原先所坐的位置上,何凌登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头部被美机的机关枪弹击中,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一年,何凌登35岁,时任39军司令部参谋处长,是抗美援朝牺牲的第一位志愿军烈士。在何凌登牺牲后不久,妻子产下他们的遗腹子,取名志坚,取意志坚定,继承遗志之意。
03
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异国他乡浴血奋战33个月,197653名烈士,用生命写就了一部英雄史。何凌登,是千千万万战士的一个缩影——
铭记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
致敬每一位最可爱的人
山河无恙,如您所愿!
来源:福建省党史方志、《纵横》、哈尔滨新闻网、中国军网、央视网、跨过鸭绿江(何志坚)
主播&音频:姜雨婷
策划&编辑:郭怡希
审核:雷光美 方婷
监制:陈煜晃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更多《夜读》文章,请持续关注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