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已有百年历史 ;
它,浮于布上质感超群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工艺品;
它,也曾是厦门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
那,它究竟是何物?
今天,就由小编带大伙走进厦门,一起来感受曾经风靡南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厦门珠绣。
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好评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手工艺品,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工艺。这项濒临失传的珠绣工艺,是几代人多彩的记忆,它的过往更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画卷,值得更多人走进它,认识它!
珠绣挂图
厦门珠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
珠绣挂图
其中,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此外,其绣品质地也不再局限于丝绸面料,而是囊括了印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
珠绣艺术特点是珠光宝气,晶莹华丽,色彩明快协调,经光线折射又有浮雕效果,是现代生活理想的高档时尚礼品、室内装饰品。
珠绣拖鞋
珠绣挂图包括《厦门海堤》、《南京长江大桥》、《龙凤戏珠》等,构图清新,设色柔和,景物逼真,层次分明,参加过全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珠绣拖鞋,绣工考究,样式大方,品种多样,穿着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珠绣采用彩色玻璃珠、电光片为原料,运用多种针法与手法,使产品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的一类刺绣。有的鞋面纯系玻璃珠子绣成,有的则在丝绒面上用彩珠绣成珍禽花卉等各色图案,绚丽多彩,柔软舒适,尤其是夜间穿用,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光彩耀人。
曾销往亚、欧、美50多个国家
清末民初,回国返乡的海外华侨,带回了玻璃珠点缀的服饰,厦门民间制鞋艺人受此启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购得捷克出产的彩色玻璃珠,开始在丝绒面料上绣出地域风格、形态各异、绚丽多姿的图案,并应用在鞋履上,从此,厦门珠绣手工技艺应运而生,并以厦门为核心,影响力辐射至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一带及东南亚。
随着厦门珠绣拖鞋的流行,后来个体工坊慢慢云集厦门大同路一带进行生产。上个世纪20年代,大同路几乎成了珠绣拖鞋一条街。
“厦门活源皮行”从海外进口丝绒、玻璃珠等材料,并雇请一些民间手艺人制作各式珠绣拖鞋,除内销之余,还出口至东南亚一带,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据《福建省志》记载,1920年(民国9年),厦门活源皮行生产的珠绣鞋已经打入东南亚市场。
此后,厦门“金山商场”、“捷克百货商店”等都陆续经营珠绣拖鞋。1925年(民国14年),福建珠绣拖鞋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厦门水昌、改中和、复男、活源等家,工人达300多名,月产量仅活源厂就达两三千双,每双售价银元一元多,销路好,利润高,内销漳州、泉州、上海、温州等地,外销香港、菲律宾等地。
珠绣挂图
新中国成立后,因珠子难进口,原材料缺乏,生产受限制,厦门只有3家工厂生产珠绣拖鞋。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厦门将民间手艺人集中起来,组建厦门珠绣拖鞋厂,专门生产珠绣挂图、珠绣包和珠绣拖鞋,其中生产珠绣拖鞋供出口的拖鞋厂,经过手艺人不断变革、创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期,曾销往亚、欧、美50多个国家或地区,成为了厦门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珠绣,厦门响当当的名片
上世纪80年代,厦门珠绣迎来发展的顶峰,随后在90年代,因人工成本的升高和历史原因,非遗传承人谢丽瑜所在的工厂也遭遇了停产、关门。
当时,这门手艺鲜有人问津、几乎濒临失传,谢丽瑜却对珠绣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她觉得冥冥中跟厦门珠绣有难以割舍的渊源,有责任重振厦门珠绣的荣光。
谢丽瑜在进行珠绣生产创作
自2008年开始,几经周折,谢丽瑜与当年的同事王玉琼、杨淑媛和林玉黎,再次拾起珠绣这门技艺。
珠绣挂图
细数岁月,10年坚守,只为传统技艺不失传,虽然辛苦,但对珠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传统技艺的责任感,让谢丽瑜将厦门珠绣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也扛起了非遗传承人的旗帜,而这一扛就是十年。沉寂10来年的厦门珠绣,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如今包袋、服饰、挂图等形式多元,珠绣表现内容丰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装饰品,时尚的点缀,让厦门珠绣进入寻常百姓家。
用谢丽瑜的话来说,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珠绣都可说是厦门响当当的“城市名片”。虽无法恢复珠绣往日辉煌,却都倾注了守艺人的热爱与不舍。
但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依旧是技艺传承的举步维艰。如今谢丽瑜老师一方面趁着眼睛尚佳多留些作品,同时也在悉心地培养传承人,希望有更多人能为这门工艺静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