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0月12日讯(通讯员 叶秋艳 康敏强)“建瓯有着许多朱子文化的一些历史典故,建瓯在朱子理学发展是有着重要地位的。”近日,建瓯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国朱子学会、厦门大学、福建省文史馆、武夷文化研究院、朱子文化研究会及武夷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等一批专家学者受邀到建瓯开展朱子文化调研活动。
因朱子而聚、因文化而动。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府学旧址、五经博士府、艮泉井等地,专家学者们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听取汇报、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建瓯朱子文化遗存保护和规划发展情况,为建瓯朱子文化弘扬传承建言献策。
“建瓯要深入挖掘朱子文化内涵,讲好朱子文化故事。在朱子学研究方面,厦门大学有着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愿与建瓯之间加强合作,助力建瓯在朱子理学的文化宣传。”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支平对建瓯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深表赞同和支持。
建瓯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宋元明清时期,建安(今建瓯)作为建宁府治地,以其无可替代的闽北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在朱子时代特别是后朱子时代,对朱子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明代,建宁府城已被世人视为“理学名城”,其与朱子及朱子理学水乳相融、交相辉映长达数百年之久。保护好、建设好、发挥好朱子文化,对于建瓯这座千年古城意义重大。
一直到现在,在建瓯的铁井栏、磨房前、紫芝街、胜利路一带,还存有五经博士府和刘氏五忠祠等遗迹。同时,游御史祠、胡文定公祠、朱文公祠、建安书院、朱韦斋先生祠、刘屏山先生祠、黄勉斋公祠、蔡西山先生祠、二程夫子祠自宋而清,陆续建成落地在该街区。还有与理学相关联的人物故居,如刘珙故居,李侗次子李信甫故居,李方子建安始祖李频祠,南宋道学派贤相李纲祠等等,该街区在历史上早已形成以朱子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圣地,这种密集出现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块区域的理学文化场所在国内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是绝无仅有的。它们在朱熹逝世后的数百年间,为复兴和发展理学做出过重大贡献。它们是朱子理学的宝贵遗产,更是建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下,“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品牌应运而生。深入推进朱子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加快实施“朱子理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等一批朱子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建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好地保护传承朱子文化,提升建瓯文化,规划好基础设施,策划一批品牌项目。
文化品牌的打造要传承的同时,更重在升华。如何看待建瓯的朱子文化?不仅要从政治、经济上,还要从产业、生活上进一步梳理建瓯朱子文化遗存,形成共识找准定位,理清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思路,使其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性、效应性、普惠性、经济性的千年建州、理学名城。为此,建瓯将通过恢复举办春季、秋季两场朱子祭祀大典活动,带动朱子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融入百姓生活,融入福建社会文化发展格局。
建瓯作为千年古邑、文化名邦,将围绕“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文化核心,以“一环两街五片区”为重心,加快对建瓯古城、老城进行整体性保护开发,物化一批朱子文化历史建筑,物化一批历史文化名胜,突出主题、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历史文化街区,重塑“千年建州”的城市格局,展现“千年建州”的历史底蕴。同时,树起“理学名城”的文化大旗,启动“朱子理学特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持续深化拓展朱子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建设,坚持建设与研究“两步走”,让理学名城的目标得以实现,把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传承弘扬好朱子理学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绿色发展。
打响“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品牌,建瓯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