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夏月,我们走进了秋收起义纪念馆,那油漆剥落的书桌,那有着古董味的油灯,那锈蚀的刀枪剑戟,让我的思绪走进了一幕又一幕的烽火岁月。讲解员小李告诉我们:在肖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驻足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斧头镰刀,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眼前又现鼓角争鸣。
“过去几百米,山那边,就是湖南浏阳。”我们一行七人目光齐刷刷地眺望着远方。排埠镇境内的月形湾,湾水碧绿,林密草深,高山入云,绿荫遮天。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知道,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遇险。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乔装打扮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前往铜鼓去领导指挥秋收起义,路过月形湾时,引起了几个团丁的怀疑,团丁把他围住,盘问他是干什么的。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证明回答说:“我是从安源煤矿来的采购员,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团丁不信,硬要把他带到张家坊团防局去“说清楚”。怎么办?毛泽东边走边看边想:去团防局说清楚,能说清楚吗?
他随团丁一路行走,其间想了些办法都没有脱身。来到一岔路口时,毛泽东急中生智,掏出身上的四个银圆往路边一甩,便迅疾拐进山中。团丁以为毛泽东甩出的是暗器,吓得不敢乱动,待回过神来一看是银圆,便又去抢银圆,等发现毛泽东不见后,才四处去搜寻。茅草林木护身,毛泽东凭着机智和胆略,几次避开了标枪的刺探,躲过了团丁的追捕。创造了“一脚跨两省,四圆定乾坤”的传奇佳话。后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晚,第二天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9月11日凌晨,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指战员集合在大沙洲阅兵广场,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检阅了整装待发的全体指战员,这是他军人生涯中的首次阅兵。他在此宣布起义,并亲自率领起义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军旗,向浏阳白沙挺进。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起过这段往事。上井冈山后,毛泽东曾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假如那次不能化险,就没有以后的秋收起义,中国革命的历史都将可能被改写。
时光带走了岁月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里凝固。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铜像广场,青年毛泽东身穿布衫长裤,目光炯炯,坚定地望着远方。站在伟人铜像前,遥望着巍巍群山,似能听到响彻在湘赣边界的红色交响曲。我肃然起敬,浮想联翩……他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他高瞻远瞩,依靠工农,反帝反封建。他的思想之笔,闪闪发亮,大气磅礴。
联想起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光辉篇章。在铜鼓,有七万八千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近两万人。
天幕低垂,群山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