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福建莆田警方通报称,两名医疗业相关工作人员将莆田本地新冠患者及密接者的个人信息转发至家族群,对受害者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和困扰,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两人处以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莆田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发布微博截图。
新冠患者、密接者信息泄露事件
至少曾发生20起
福建莆田新冠患者及密接者个人信息泄露并非首次,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9月22日,哈尔滨境外回国确诊病例李某某称,自己的身份被曝光后正面临着网络暴力,被人议论说“在外国工作就不要回国”。
据南都记者2021年9月22日不完全统计,自去年疫情暴发以来,至少发生过20起新冠患者、密接者信息泄露事件,信息泄露受害者遍布武汉、上海、宁波、郑州、天津、成都、沈阳、石家庄、杭州、深圳、莆田等地。对于泄露者的处罚多以罚款或行政拘留为主。
▲2020年涉疫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梳理。
为何新冠患者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难以杜绝?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看来,新冠患者信息屡遭泄露的背后,其实是泄露者、转发者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无意识”。可能是内部人员掌握患者信息后,“不小心”“无意识”地泄露了信息之后,又有很多人随意地转发。
他直言,类似事情屡次发生,并没有得到遏制,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后续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贤良与何延哲持有类似观点,“目前的行政拘留、罚款等方式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行政执法领域,网信、市场监管、公安等管理部门均负有数据信息保护的管理责任,但各自执法的责任边界不明确,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的后果。”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刘艳看来,涉疫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部分原因还在于相关部门职责边界不清。
有人大代表建议对泄露行为“重拳出击”
对于新冠患者个人信息泄露频发事件,任贤良曾在两会期间建议:一方面提高处罚标准,丰富处罚手段和方式,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处罚效力,对不法分子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对泄露信息行为进行清晰的界定、规范和明确,形成用刚性手段约束泄露信息行为的法治环境。“相关执法部门要敢于重拳出击,不断加大相应执法力度。”
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新冠患者及密接者向流调报告工作人员报告详细的个人信息。然而,相关工作人员的“随手一转发”便有可能为当事人带来持久的困扰。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蔡卫平曾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建议,参与流调工作的人员都应当经过相关单位的明确授权,接受培训,并签署保密协议——让他们了解,一旦泄露患者信息将面临严重惩罚。
“没有人想成为确诊病例,也没有人想成为感染者。疫情重来,我们也是受害者,我们也是无辜的,对于信息泄露,我更加难以接受。”林某杰在微博上写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