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南侨机工文史丛书《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即将出版
2021-09-17 16:22 闽声传媒

图片

由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等单位联合编辑的“南侨机工文史系列丛书”《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第一卷《南侨机工纪实录》和第二卷《南侨机工图文录》即将出版。

大型南侨机工文史丛书《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分上中下三册,中收集数万份历史图片、书稿100多万字。  

据了解,这本书的主编是福建学者林少川。林少川长期从事华侨历史研究与教学,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积累。

图片

1985年8月15日,时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本书作者林少川首次在华侨大学采访南侨机工蔡汉良(右一)

“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说到南侨机工,绕不开滇缅公路。追溯历史,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国际军事运输濒临断绝。1938 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战时我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 1146 公里。内可连川、康、黔、桂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成为我国与东南亚联系的纽带,海外华侨捐赠的军需物品、药物和世界各国支援的军火物资均依赖此路输入。新抢修的滇缅公路,地势险恶,山路崎岖,这样恶劣的行车环境,非有熟练的机工难以胜任。但当时国内技术娴熟的司机与修理工十分匮乏,一时要训练这种人才,远水救不了近火。

图片

陈共存先生率新加坡访问团在昆明会见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代表(1986年11月12日)

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希望代招募华侨机工回国,以救燃眉之急。陈嘉庚立即于 1939 年 2 月 7 日发布《南侨总会第 6 号通告》,并在报上刊登广告,号召机工回国服务,共拯危亡。

陈嘉庚先生振臂一呼,立即得到南洋华侨的热烈响应。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一书中写道:“有一修机工在南洋十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 

三千余名东南亚各国热血奔腾的华人华侨满怀民族责任感,毅然决然地离开东南亚,带着一身汽车驾驶和维修本领回到祖国,在当时唯一未被完全封锁的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上,冒着弥漫战火,历尽千难万险,确保了滇缅公路的畅通。

图片 

滇缅公路山高路险,稍微不慎,便车毁人亡 

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与国内机工一道,抢运了45万吨武器弹药,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祖国抗击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南侨机工”作为当时爱国华侨杰出代表,被誉为“赤子功勋、民族忠魂、侨界荣光”。

从1987年9月开始至今,林少川先生多次只身沿着滇缅公路考察南侨机工史迹,深入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八省六十多个县市进行采访和调查,寻踪觅迹,访遍天涯海角,终于对当时(八十年代)国内幸存的一百多位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作了详细的专题采访,抢救并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口述录音、历史证件、现状实录及档案史料),其中诸如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日记手稿、南侨机工纪念章、侨务委员会奖状、军事委员会证明书、南侨慰劳团锦旗,还有华侨先锋大队别具一格的老式“结婚证书”及殉难机工的碑铭墓刻等珍贵文物史料。

图片 

林少川先生被聘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名誉馆长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多年过去了,随后林少川先生先后调到《泉州晚报·海外版》任主编以及泉州学研究所任所长。岗位虽然变了,但是关注南侨机工的浓烈情结依然不变。2015 年,他又将《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进行修订,以《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2015 年 7 月,新华出版社)为书名再版。

图片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雄伟壮丽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畹町落成。(2005年德宏州人民政府立,南侨机工林福来之子、全国政协委员林晓昌捐建)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