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9月8日讯(通讯员 刘建飞 陈学南)“人穷志不能穷,我一定要走出大山,做一名出色的木匠,让家人过上好日子。”1980年,18岁的杜锦祥高中一毕业就到当时邵武昭阳公社的一家工艺美术厂做学徒,年轻的他暗自下定决心。
从只有20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式工艺美术厂成长为福建省实木木制品出口量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董事长杜锦祥感受颇深,“木头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经历春夏秋冬慢慢生长起来的。而我们做的,就是坚守尊重自然资源的理念,去了解木头的生长规律,掌握材料的自然特征,不断改进工具、应用新方法,把材料利用的最大,价值最大化,努力做到因材施用,物尽其用。同时,我们以培养当代本木‘匠心’人才为己任,应用现代的工艺技术挖掘竹木最本质的美,让木头更好、更有价值地‘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四十多年,抱着这样的初心、匠心,一路起来,杜锦祥创办了福建杜氏集团,他的“家人”扩展到1000多人,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创富 从小作坊到大集团
在工厂最初的三年里,杜锦祥努力自学木工技术并观察车间师傅对木材的加工方式,使他对木制品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木匠”师傅。
“1989年,工艺美术厂濒临倒闭,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创业机会,可以帮助厂里的人走出山城。”于是,杜锦祥带着28位亲如兄弟的员工,毅然地将美术厂承包下来,并对企业进行整合,转向经营外贸加工。
“1998年,我们创办了邵武市锦阳木业有限公司,生产木制宠物用品及园艺木制品。”在杜锦祥的带领下,公司不断发展,生产的木制宠物用品及园艺木制品全部产品出口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杜氏智能家具生产线上,工人在忙碌。(余晓勤 摄)
为了让公司更长远的企业有长远的效益,解决原料和产品品质问题,杜锦祥到国外考察,并在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成立后,利用国外进口优质木材(硬枫、樱桃木、橡木、铁杉等)和人工种植丰产速生的杉木间伐材和小径材为原材料,加工生产实木高档家具、橱柜、装饰用材、木制工艺品等系列高档木制产品出口国外,实现了原料利用、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企业经营模式。
这些年来,不仅杜氏集团自身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一大批纸业、印刷、包装、运输和金属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养周边县市基础工厂20余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做出了贡献,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绿色工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拥有国家专利224项。杜锦祥自己也荣获“福建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第十四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创新 让小人物有好作为
“企业是一所学校,它并不只是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更应该是一个满足员工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为切实转变木制品的经济增长方式,杜锦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员工成长的平台,造就一支技术过硬、观念新颖的员工队伍。
杜氏家居集团在员工的培训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制度。除了常规的新员工技能培训,杜锦祥也经常把自己的历经的路程与员工做交流,为普通员工传播发展新理念、新知识、新成就。
在福建杜氏家居集团举办一年一度的年会上,杜锦祥为员工发放证书。(通讯员 刘建飞 摄)
为鼓励员工创新的发展,杜锦祥提议每年评选一批一线员工为企业劳模,让更多的优秀普通员工获得奖励。集团每年还组织当年评上劳模与获奖人员外出考察学习,让员工进一步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多位员工因表现优秀还先后被企业推选上报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南平市三八红旗手”、“南平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创文 于小名片寓深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它是企业竞争力、战斗力的灵魂所在。而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回顾杜氏木业四十年的创业之路,杜锦祥认为,能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产业集团,并在全省木制品行业出口市场中独占鳌头,成为行业内的领军式企业,与企业长期以来努力构建的特色“家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杜锦祥认识到,新的木工工业要有新思考,发展现代新型木工工业取决于人对技术的认识和完善。工人在工作中要有热爱、有兴趣,才会有木文化互动。只有对工作有深刻的体会,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突出的专业能力,挖掘木文化浓厚的底蕴,形成对木材利用更有价值的利用研究,让自己的思想融入产品中,让木头诉说自己的历史、文化,主人的成就、歌唱企业的功绩。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作为杜氏集团董事长,杜锦祥对企业愿景是:全体员工密切协作,充分挖掘木材的生命力价值,让自己的思想融入产品中,让木材能说话、会唱歌,为闽北资源利用打造航空母舰。为了向社会普及“木文化”科普知识,让人类了解爱护生态环境,杜锦祥决定在杜氏集团建一座“杜氏家居”产品体验馆,总建筑面积约两千平方米,该馆将成为邵武市民“木文化”的精神盛宴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