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是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名作。因为读了刘心武的一部集子,我又重读了叶老的这篇名作。
在书中,刘心武叙述道:晚上看到儿子预习课文,随口问他读的是哪一篇,儿子回答是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这引起了刘心武的回忆,在他上学时也学过这篇课文,而他当中学语文老师时,又教学生这篇课文。更令人称奇的是,刘心武80多岁的母亲上中学时也学到过这篇课文。一篇课文,引起祖孙三代的共鸣。于是,顺着这种心境,刘心武深情地回忆起与叶圣陶老先生交往的往事。
这部集子,便是刘心武的《宽阔的台阶》(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读过刘心武的成名作《班主任》,以及获得过大奖的《钟鼓楼》,之后又陆陆续续读过他不少作品。月初,在省图书馆借到他的集子《宽阔的台阶》。捧读之后,生发了诸多感叹与共鸣。他书写的人性中的善良与质朴,比任何巧妙的言辞都更能打动人。
这本集子是刘心武先生的人物回忆集,最早的一篇写于1981年,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的新作。文集共分为两辑,第一辑是专门记叙与诸多文化人物的交往,第二辑则是描写他生命中的平常百姓。每一篇文字都细腻流畅、生动传神,每一个人物都印象深刻、过目难忘,每一次交往都耐人寻味、亦庄亦谐。在他的笔下,冰心的温婉、宗璞的率直、叶君健的睿智……那一个个丰满的形象,一张张生动的面庞,一帧帧有趣的细节,无不令人击节赞叹,无不让人印象深刻,无不使人掩卷深思。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和诚意。在刘心武细腻的笔下那众多的人物中,不管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抑或是默默无闻的市井百姓,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真诚和善良。在第二辑中,刘心武记录了众多街坊邻居、儿时玩伴、小学同学,甚至于修鞋师傅、出租司机、乡村农夫等等,有的留下了姓名,而有的仅仅是街头偶遇连姓名都不曾知晓,他们个性鲜明千人千面,但他们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为人善良,乐于助人。
暗夜中偶遇三位素不相识的农民工,一路伴随着他走离那伸手不见五指的临时过道;街口那对下岗的夫妇开了家小店,每次路过都盛情邀请免费品尝冷食……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刘心武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要么有着谦逊的智慧,要么有着质朴的纯真。正是这谦逊与质朴,构成了一幅人性百态的大卷轴。书写者的社会责任,就是去发现和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引发人们的共鸣。在这本书中,刘心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