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清嘉道年间的张际亮就是一位兴趣广泛的爱国诗人。张际亮(1799—1843年),福建建宁人,道光乙未(1835年)举人。其自言“亮也生有三事癖,山水朋友与文章”。
张际亮认为“文章通性命,意气非清狂”。文章有记游的功用,可以“著书漫与消寂寞”,可以传递友情、亲情,可以表达对时事政治的观照。张际亮一生坎坷困顿,但在写文章上毫不怠慢,“平生万卷书,嚼字比啖蔗”“廿年空老大,辛苦付文章”“然奔走之暇,亦不敢自弃,以为人生斯世,虽不能奋于事功,犹当勤于著述”。
在诗歌创作方面,张际亮平生写了万余首诗。据李云诰的《张亨甫先生年谱》,张际亮一生著有诗集《童言》一卷(稿存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家,未刻)、《蚕缫集》(编入《松寥山人诗初集》)、《松寥山人诗初集》、《娄光堂稿》、《南来诗录》、《匡庐游草》、《张亨甫全集》、《思伯子堂诗集》等。然因兵燹、火灾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一些作品被毁坏或散佚,现仅存诗作3000余首,实属憾事。
张际亮的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可以分为社会纪实之作、山水记游之作、宴饮酬唱之作、赠答送别之作、咏史咏怀之作、题画题诗之作等。其中,鸦片战争期间,张际亮“留心事务,满目疮痍”,创作了大量的堪称“诗史”的作品,如《传闻》《定海衰》《镇海衰》等,对鸦片战争作了客观、直接的描述,受到了高度的评价。清朝名臣、“苏州三杰”之一的潘世恩在评价张际亮的诗歌时说:“激昂慷慨,可泣可歌,忠孝之忱,时流露于楮墨间,则少陵之嗣响也。”季镇淮认为张际亮的诗歌“较早地反映了外国侵略的危机”,“有广阔的现实生活的基础”。
张际亮一生抑郁不得志,落拓穷年,山川奔走,一生多处于“人在旅途”的状态,山水成了他驻足的地方,“所历名山大川半天下”。在他看来,“名山如故人,小别屡相忆”“独于山水最留恋”。
从17岁开始的二十几年内,张际亮多次游燕、赵、齐、楚、吴、越,行半天下,遍览山水,所到之处,诗以记之。综观张际亮现存的作品,有专门记录其行旅的诗集,即道光癸巳(1833年)秋自大梁到岭南期间所作的四卷本《南来诗录》,和道光丁酉(1837年)四月匡庐之游过程中所作的一卷本《匡庐游草》。
张际亮的山水诗在制题上,有的直接以地名为题,如《喝水岩》《光泽》《云磜岭》等;有的以动词加地名的形式为题,诸如《过压潮塘》《游玉华洞》《登江州城楼》《望庐山》等,具有鲜明的游记特征。张际亮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有的描摹了一幅幅山水图景,如 “大江东去黄天荡,旷望天长入海流”的燕子矶,“五岩最雄尊,无舟入山驶”的武夷九曲,特别是“山深群动息,悄悄上孤烟”的涌泉寺,一静一动间,颇有“大漠孤烟直”的意境之美;有的寄山水以抒发羁旅困苦、思念亲故之感,如《十一日瑞洪湖守风至夕次日风不止口号》:“惊风驱骇浪,白日气苍凉。一鸟沉彭蠡,千帆断豫章。客孤频卧病,民困半流亡。身世滔滔意,何因问大荒。”在萧飒的瑞洪湖秋景中发羁旅困苦之情。
张际亮一生交游甚广,交情深厚的有姚莹、林则徐、黄爵滋、汤鹏、林昌彝、刘存仁、徐宝善等。在和朋友的交往中,张际亮创作了大量的赠答送别诗、题画题诗诗、传记、序跋、书札等作品,展示了其才情,充盈了其精神世界。
道光癸未(1823年)初,姚莹至福州,张际亮以诗谒之,二人遂定交。此后的二人书信往来,诗歌酬唱,相互激励,书写了长达二十几年的友谊华章,《答张亨甫书》《送石甫明府之江苏》《己丑十月余将去闽喜遇亨甫于福州出示新诗有感》等皆二人往来之作,真挚情谊溢于笔端。
张际亮和同乡林则徐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际遇不同、地位悬殊,但恰恰是爱国恤民之心、兴利除弊之意使二人成契友,笃交深厚。从诗信往还中可以窥见二人深厚的情谊,如道光壬辰(1832年),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功绩显赫,张际亮作《吴门谒少穆中丞别后却寄》对其大加称赞;道光壬寅(1842年),闻林则徐发配伊犁,张际亮作《两君岩前明戚少保题名口号寄少穆先生塞外》,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林则徐的担忧之情,同时亦有对林则徐的鼓励。
生长在闽西北这一古文创作活跃之地,张际亮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于诗歌之外,张际亮还写了不少古文。王飙《思伯子堂诗文集》收录张际亮的文114篇,此外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文稿《交旧录》,其中有古文30篇。笔者据各类文献辑录佚文7篇。综观这些文章,相较于诗歌而言,张际亮的古文体裁多样,有传记类、序跋类、书札类、杂记类、论说类等。其中,序跋类、书札类文章最具价值,有的蕴含了作者的诗学观,如《与徐廉峰太史书》《岭南后三家诗序》,有的记录时事反映社会现状,如《答黄树斋鸿胪书》《上卢厚山宫保书》等;传记类文章,注意人物事迹特别是忠孝节烈之行的挖掘和反映,一部分文章还反映了嘉道年间的时事、民风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张际亮的古文成就虽不及诗歌,然亦有可取之处,嘉道年间福建著名的古文大家高澍然《张亨甫制艺序》就说:“亨甫之文也,虽著篇不多,而亨甫之志与性情载之以出矣。”
作为嘉道年间著名的文人,张际亮在诗歌、古文等方面均有建树,尤以诗歌见称。将其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之中,张际亮的著述,典型地体现了嘉道年间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坛创作特色,有重要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写于鸦片战争前后反映鸦片战争的纪实类诗歌,是近代文学史特别是鸦片战争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际亮一生好游山水、交朋友、写文章。在山水之间、朋友之谊处,张际亮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感和人生的困顿得以消解;在文章中,封建末世文人的所闻、所见、所感,也得以呈现和展示。至今,张际亮和朋友间的佳话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作为闽派转枢之人所具有的流风余韵,在剑水闽山之间仍在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