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三坊七巷的春天
2021-09-06 15:38 新福建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古厝绿树(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若屋中有书、屋已成书,座座房屋册册经典,那就值得去耕读,去淘金,淘精神之金。人读书,读好书,又取其精神,是人的春天。书得到敬奉,得到传承,让人精神如黄金般纯粹、灿烂,是书的春天。

2021年春天,常与家人、或友人,于周末节假日,或早、或晚,行走于三坊七巷间,去探究这个“半部中国近代史”,感知历史味道、人文精神和春的气息。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冶山西南、乌石山北面,八一七路(南街)西边、杨桥路以南片区。以南后街为轴,街西名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街东称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宫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东街口百货大楼耸立于东北角,登楼俯瞰,马头起伏、风火奔腾、长坊短巷、古厝大院、老街新貌,尽收眼底。三坊七巷,形起于晋,成于唐,盛于明清,形神兼备于当下。世称,中国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三坊七巷俯瞰图(央视新闻)

据传说,唐乾符年间冬春之际,黄巢10万起义军入闽,兵马闯福州,贴安民告示以慰民,安民巷因此得名。晋朝“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黄姓聚居于此。地因人而名,黄巷由此而生。黄军进巷,临隐士黄璞楼院,黄巢令,“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兵熄火,马衔枚,不喧哗,礼儒敬贤,黄巷因此名更著。有史记载,黄巢军,性残暴,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甚至将人搅碎而食。而独独到福州,又尊儒,又安民,不犯山水,何故也?猜想应是,福州地灵、人杰,官风正、民风淳,百姓知书达理,其心善,其言恭,其行诚,习俗融情,礼仪感人,令黄巢军感佩而知敬畏,使其不忍下残手。从古说来,吉庇巷,曾名曰“耆徳魁辅坊”,耆老,多礼也;德,道德信义;魁,状元翘楚;辅,宰相智慧。如今看到,文儒坊嵌入墙里雕刻的清朝石刻公约,也能感知坊巷的文明历史。是猜想,也符合历史逻辑。不善者,善待之,得善。仁者,无敌也。行仁众,积善广,聚能多,气场大,百毒不侵。此为天道也。

顺道聚福。有福之地,生有福之人。春秋之文源,为其根脉;狮虎之刚毅,为其脊梁;汤水之柔顺,为其经络;茉莉之清馨,为其文饰。因而,“自古逢兵不乱,遇灾不荒,但有意外,必承贤人大德,挺身化之”,真是有福之州。

三坊七巷,居地利,融有福之山水于内,聚有福之天地灵气,如福州之心肝宝贝。有福之地,滋养有福之人。众贤达得福居其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福家国。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航拍。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临危受命,林则徐不负禁烟钦差大臣之责。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东,誓“若烟一日未绝,将一日不回”。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虽九死其犹未悔”,灭内忧,除外患,封洋商十三行,查获237多万斤,虎门销烟23天,唤醒了国人敢于抵抗外强的爱国意识。这年春天,电闪雷鸣,风雨欲来,英雄的中国人民激起抗击西方坚船利炮之胆魄。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称,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是清朝政府直抵外国鸦片侵略的“顶点”。毛泽东将林则徐的禁烟抗英,作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撰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树有根,水有源。林则徐幼年,常随母亲住文儒坊19号,母亲的教育让他刻骨铭心:“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父患眼疾放弃功名,从此“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林则徐常到三坊七巷追随经学家陈寿棋,怀经世之志,学致用之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既放眼看世界,又懂得环球凉热。苦心搜集异国信息、编纂《四洲志》,嘱托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以启发君心民志。师夷之长,必须有民族气节,才能制夷。据传,林公与洋人交往,笑尝冰激凌,端出烫芋泥,别笑轻吹雾气不知冷热,试看海吞脂泥得晓章法。平静不等于任摆布,看似好入口,实则难下咽,让洋人领教不敢随便动口舌。公忍辱负重,“衰龄病骨,风雪长征”,走大漠,越天山,千里奔波赴新疆。天高地远,民利最高远,教民耕作,勘办农垦,浚水源,辟沟渠,兴水利,挖坎儿井,“林公井”享誉疆域。春从天山来,水由地中行,荒漠广野,悉成沃行。居庙堂之高,为民忧;处江湖之远,替君愁。君亲君疏,权重权轻,位高位低,得荣受辱,历官十四省,播良种,育成林,让荒漠成绿洲,干成事,立不朽丰碑。纳百川,成沧海之大,任凭惊涛骇浪;容万物,致胸襟之广,得以气贯长虹。一生信仰如磐,双肩道义如塔,目之所及,光彩熠熠。

2

一棵古流苏,四月飞雪。宫巷26号沈家大院,人已去,树长青,依旧笑春风。此树似乎是沈葆桢自制蜡像,枝枝叶叶纹深脉清,风吹花飘似景,一枚一枚落地有声,记载着主人的辉煌与沧桑。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沈葆桢故居(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摄)

1866年5月,左宗棠上疏设立福州船政局。重沈葆桢才志,“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举荐“非沈不能任其职”,“三顾茅庐”亲临宫巷沈家,共谋开洋牧海大计,开建福建船政。非我所愿,公则称我心;但领受,必不负使命。沈葆桢倾力建船厂,办求是艺童学堂,打造南洋水师,建立了第一支近代海军,改变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局面。认定“船政根本,在于育人”,派船政学堂学生严复等赴英留学,以格物致知来学西方科学,“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及此格致是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作为“师夷”的根本。不惜高薪聘洋匠,“师夷之长技”,然始终坚守民族利益至上,“用洋人而不为洋人所用”,坚持“主权在我”原则,推行“权自我操”政策,既睁眼看世界,又从世界眼里看自己,更要让世界来看自己,以“自强求富”。

1874年春,日本入侵“台湾”,沈葆桢以钦差大臣驻台,抖擞精神,克多病之躯,破惊涛骇浪,重整山河,发誓“裹革而归,于心慰矣!”呕心沥血办理海防,倡行治台抚台方略,开禁、开府、开路、开矿,主张闽台两地归一个行政主管统管,奠定了台湾作为一省之基础。沈葆桢学重践行,“出自学堂者,必亲试之风涛,乃足以觇其胆识。”好学多才,室名“夜识斋”。世人赞其“兵略、吏治并卓然,其手创船政,精果一时无耦”。曾国藩曾委以重用,平乱太平军,击败石达开。忠孝廉亲并重,尽忠之余探亲两载多,丁忧守孝三年,还请求在籍终制。盛誉之下,不忘勤勉节俭,开“一来笑”裱褙肆于老屋,鬻字为生计。戎马生涯,念念真情,常书诗与妻。“忽闻犬吠便心惊,望眼如穿万里程。一穗残灯人不寐,夜深独自听车声。生生世世许同心,一刻体谅十万金。身以鸳鸯分不得,寒宵况是病中荼。别来新梦太分明,说与君知君不惊。君处春来又春去,人间天上几书生。”国之重臣,血肉之躯。决绝刚毅,柔情似水。将门虎女,志才皆俏,林普晴不负君卿,孤身倚剑立井守空城,“血书求援”,为夫智破太平军。可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沈葆桢“数以病迄退”,慈禧太后“温谕勉以共济时艰,毋萌退志”。沈葆桢弥留之际遗言子孙:“我除住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无心谋位,终在其位;不嫌笔墨淡,却在两江总督任上,书写完浓浓的人生。

人如树,树似人,树木也树人。树高,根深。权位如山,躬身接地,行走似水。沈家大院那棵百年古流苏,如深宫后妃,不肯轻易抛头露脸,但从未遗漏过任何一个春天,不放过点滴春光、春风、春雨,即便是夏、秋、冬,根心依然如吸盘,深深地扎进大地,与大地融为一体。承天归地,如今依旧根深、叶茂、花洁白,成了福州珍存仅有之一二。

3

“君子死,正义尽!”这是“戊戌变法六君子”林旭最后的仰天高呼。

1898年春,风雨突变,乌云压城。

林旭发起并动员林纾、黄乃棠等在京闽籍维新人士,成立闽学会,助康有为等人成立保国会,“始倡董事,提倡最力”,以“保国保种”之情怀,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新政。此前,《马关条约》签订,曾与林纾等在京应试举人联合“公车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直隶总督荣禄等旧臣大佬,总想笼络其收归门下,林旭不为所动,更是将笔墨连同一腔热血,泼洒向更宏大、更壮烈的天地。

林旭,少慧,如神童,博览群书,少能诗,卓然可传,堪比唐李贺、宋王逢原,取乡试第一。沈瑜庆爱其才,将爱女沈鹊应许以终身,并在郎官巷为其筑爱巢。林旭才识明敏,壮怀激烈,视界超群,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议论最精。林旭名声响彻京城,尽管只会说福州话,不通“官话”,但光绪帝极兴趣、极情愿开启“君臣对”,面对面言“谈”不清,就从纸墨“看”大势、识高见,赏其才,委以“小军机”参与新政,听其呼风唤雨。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其手,言行激烈。筹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策论,学士农工商,力主变法自强。

然顽流汹涌,势单力薄,戊戌变法失败,林旭微笑面死,含冤就义。大丈夫血性柔情,林旭刑中忧娇妻沈鹊应英烈之性,“莫得一面,必从吾死,不期双泪如绠”。沈鹊应悲天长恨而作《浪淘沙》:“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报魂魂不返,云暗江头。绣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何事为荣何事辱,只求到死得流芳。”

1899年春节,杜鹃啼血猿哀鸣。沈鹊应痴痴地盯着林旭的灵牌、遗像和一叠诗文遗稿,哭泣悲歌:空房奠除夕,对影倍凄凉。守岁犹今夜,浮生非去年。心随爆竹裂,眼厌灯花妍……沈鹊应哭声撕心裂肺,让家家户户的炮仗声低哑,悲天恸地,呼唤夫君灵魂回家,以能伴君去也。夫为报国亡,妻为殉情死,许家国,共长眠,化作啼血鸳鸯。福州有此女杰,谁还敢说“福州女”嗲嗲的?长歌当哭护英灵,轩辕有知也断肠。沈瑜庆为其合葬于福州北郊,并撰联: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

生命暂短、情动苍穹,巷浅、悲情深,风物易逝、精神悠长。流连郎官巷,林旭故居难寻,而风骨长存,三坊七巷永远有其家园!

4

严复与林旭志相投,常议维新变法,废科举,办学堂,图教育报国,成挚友。

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人者也”,是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主张“体用一致”“本来一致”,“以自由为体,以民本为和”。看西方,想东方。引西方之长,补东方之短,毕生以求学兴国为己任,教诲后代“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是属于你的,只有学问是别人抢不走的”。学贯东西,译《天演论》,世人捧读赞叹,“无似此高文雄笔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一个春天,引发名流巨硕大咖翻开心田,甚至改其志,据说胡洪騂因此改名“胡适”。《民报》曾评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坚持“信、达、雅”,翻译亚当.斯密《原富》等大量著作,传播近代西方思想,给东方睡狮敲敲晨钟、醒醒脑。毕其全力,呼喊,起来吧!东方巨人!

严复故居(新华社)

严复少家穷,迫于生计,竞考求是艺童学堂,作题《大孝终身幕父母论》,以情感立论、谋篇、言志、书文,真情引发正在丁忧的沈葆桢共情,博得头筹,成为学堂的首期学童。1877年3月,与萨镇冰等赴英留学,因对世界观之深、察之透、思之广,成驻英大使郭嵩焘“生平第一知己”,后任教并成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培养近代中国第一批海军人才。

中日甲午战争,似头顶滚惊雷、万箭穿心间。严复震惊,只有睁大眼,看看世界诡秘多变,明白“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国”。历史证明,图变就能强大,被变则亡。

严复经林旭举荐,得光绪帝召见,《上光绪帝万言书》,深议变法图强。孙中山敬访,共商科学与民主。定国之强弱存亡之三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进而主张,“今日要政,统一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林旭少亡,严复长悲。年老回福州,归根于郎官巷。为何居此地此厝,是否想陪伴好友林旭,成历史之谜。或许,是重情重义,士为知己;或许,缘于既现代,又传统的个性;或许,是年老,更在乎回味曾经的过去;或许,明白了郎官巷,就是最好的归宿。1921年,严复带着病痛和沉思,在郎官巷故居终老,乃不忘叮嘱儿孙:“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不可叛;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两害相权,己轻群重。”严复留给世人的,永远的是,真理的启迪和人生的超越。

陈宝琛撰墓志铭称:君于学之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扶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

林纾致奠为文曰:“君才之大,实北溟之鹏。图南之不终,其责在风,宁复在鹏之翼耶?”

郎官巷的严复故居,今为严复纪念馆。习近平同志在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为“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严复故居考察。

一棵紫薇树,不显眼,但挺有范,像侍者,守立于严复纪念馆右前方。树干如大碗粗,受风磨而光滑清明,经霜压而波折向上,树冠高过屋顶,茂密如华盖,甚是好看。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如此艳丽如霞之树,何时种?何处来?因何来?三坊七巷几处见得紫薇树?唯独故居门前“满堂红”。

5

“少年不望万户侯!”13岁的林觉民在科举试卷书此七字,弃笔而去,无意功名。

1911年春天,霞光如血,柔情似水,海涛如咽。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革命党人黄兴等参加广州起义,成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主张革命与教育并行,自办私学、女子学堂,劝导众女眷纷纷解脚,进女子师范求学。林觉民天性聪慧,过目不忘,善言辞,发表《挽救垂危之中国》,拍案捶胸,声泪俱下。观者言,“亡清者,必此辈也!”受刑被训,临危不惧,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我本华夏一子民,岂能坐看神州倾?我本炎黄一后裔,岂能把亡国的悲歌吟?”“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林觉民面貌如玉,心胸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image.png

林觉民故居(福州新闻网)

为国捐躯,千古流芳。离别永诀,百世赞叹。一封《与妻书》,一纸挂念,满腔情怀,处处真情,字字如血,笔笔道尽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句句饱含爱意柔情,那是英雄对江山社稷、天下众生,说出的最燎烈的情话。更深夜静,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心系天下,谋永福于国家,今生却再也回不了家。遥对千里之外,想着从此与亲人阴阳相隔,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刻骨缠绵,血沸腾,泪满面,千言万语堵胸膛,张口声咽,提笔重如铅。“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我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我衷,谓吾忍舍汝而死,为吾不知汝之不欲死也,忍悲为汝言之”“前十余日回家,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有身也,更恐不能胜悲……”“吾充吾爱汝之心,祝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意映卿卿如晤”“意映卿卿如晤”……纸墨无声听不见,却似千重巨浪翻滚时空,直贯心灵:坚定决绝为家国,赤诚炽烈燃亲情,不负天下不负卿。林觉民真乃顶天立地一汉子!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林觉民很想相拥话别,又怕柔弱的她惊恐惧怕,经不起痛楚的漫漫长夜,只好把千般怜爱化成回眸凝视,强吞情话泉涌,而孤身远行。人生太短,只够相爱。痴情执念的陈意映,忘不了爱人枕边的呢喃,难以解脱“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因爱而爱,爱去爱还,以命陪命,陈意映无意阴阳相隔寡而痛,更愿黄泉相拥琴与瑟。爱以死铺垫,死“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爱与死足以万古流芳。

杨桥巷17号“双栖之所”,蜡梅傲雪,映月吐蕊,暗香自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春拂过,梅花香起,百花渐放。

广州起义后,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9年春,风雷激荡,催发新种子萌芽破土,广袤大地渐现新气象。

欲做“治世之能臣”的林长民,以“政治家须有容人的雅量”,一身二任,出入朝野,像明星一样推动政治风云变化。“巴黎和会”,北洋政府外交失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林长民获知,北洋政府欲签丧权辱国条约,通过《晨报》编务福州老乡刘道铿率先发文:“……今果如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誓死图之!”300余字,慷慨、激昂、悲壮,字字似连发重磅炮弹,引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从此,民主、科学旗帜掀起,新文化、新思潮泉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开启伟大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开天辟地做了思想准备。五四精神不朽,点火人一生事业,达到最光彩的顶点,永载史册。

国与家同构,父爱与乡土共存,祈福与山水同转。林徽因在杭州出水痘,林长民急切到福州朱紫坊麻王庙持香祈愿,不惜膝下黄金,长跪在得道成仙的麻王爷面前,脸肃穆,诵良愿,言求怕不应,敬捐铜制香炉,烙刻“辛亥蒲月,林长民立”,誓表虔诚。足见信仰不灭,父爱不止,奉永久之香火,点亮爱女心灯,引领前程。

林长民与林徽因(资料图)

1920年春,林长民带林徽因游学欧洲,一路叮嘱,观览诸国事物增见识,领悟父之胸次怀抱放眼量。东方才智、家国情怀,加持了西方见识学养,何以了得。林徽因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的成就,正像她设计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不朽。林徽因体弱多病,而情怀与山河共长。儿子梁从诫问林徽因,“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答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真要到了这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儿子想不到“温暖的妈妈突然成了‘别人’”。林徽因望着北京城墙倒下的滚滚尘埃,失声痛哭,仿佛丧失亲人,她把古建筑当作自己的血亲。她创造性提出“建筑意”,唯用时代前沿诗意笔触,才能使顽石点头,让建筑物说话,讲述着历史的故事,歌唱着时代的变迁。林徽因与夫君梁思成踏千山万水,勘察数百个县,访无数古迹名胜,解读古建筑密码,编制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让文化遗产永续。才高八斗,走得再远,不忘为家乡留下印记,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聊表心意。作为杰出诗人,亲者说其好,远者长追寻。梁思成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哲学家金岳霖心心念念:“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泰戈尔感叹: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微微叹了声“哎”。

1955年4月,“一代才女”走完诗意人生,随春去了远方。天妒其才,人哀叹。林徽因自言: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你错过了最好的人,而是你错过了那个想对你最好的人。林徽因,特别爱说福州话,一生走遍天涯海角,始终带着浓浓乡音,心中永远藏着福州这个根之所在的故乡,故乡之情,故乡之魂,就像福州老榕树缠绵的根须,有情有味地亲近温厚的故土,从不会想错过。林徽因心似白莲,志比红烛,星辰在眼,天地在心,弯眉间全是坦荡。笑得出声,流得了泪,顶得住风,耐得住寒,扬得开血性,现得出傲骨,拥以炽热的信仰和爱情,让自己长成诗的模样。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有福的家乡人永远不会错过最好的你!

7

“清晓的江头,白雾蒙蒙;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冰心对家乡如此深情。

冰心父亲谢葆璋十分气愤。购买英国舰接受典礼仪式,民歌调子《妈妈好糊涂》,作为国歌播放。“妈妈”确实好糊涂、好无奈。严复让老友谢銮恩之子谢葆璋投笔从戎。谢葆璋从此开启军旅生涯,后深得重用,创办烟台海军学堂。冰心长期随父母,在福州不过前后待了两年多。自冰心会写字起,父母就时常督促其给祖父写信,因此,“福州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住址,非常熟悉、亲切。林觉民成英烈,冰心祖父从林家购得杨桥巷17号。冰心祖父的住房,满屋满架的书,成了冰心的乐园,有空就进去翻书看,印象最深的是,在这里看过《巴黎茶花女遗事》。院子墙上或柱子贴着或挂着画或联,其中“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两副对联,思想教育极深。冰心母亲“热烈地爱着‘家’,以为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整天除了治家之外,不是看书,就是做活,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息。”众侄子女教养,“父亲付与了一份的财力,母亲贴上了全副的精神”“无论多忙多乱,微笑没有离开过她的嘴角。”对子女总说“只要你们喜爱的,妈妈也就喜爱。”“她的一言一行,成了她儿子们的指南”。因此,“妈妈不喜爱的,我们也绝不会喜爱。”

冰心小时爱闹,母亲在屋内教其识卡片,父亲在屋外,用鞭子敲着桌子,吓唬吓唬。祖父对孙女比较宽厚,犯了错误常常“视而不见”地让它过去。有一次趁他出门,冰心拿起水烟袋,吹起纸煤,吸起烟来,正在呛得咳嗽的时候,祖父忽然从后房进来,吓得赶紧放下水烟袋,拿起他的衣裳来乱抖乱拂,想抖去屋里的烟雾。祖父却没有说话,也没有笑,拿起桌上的眼镜盒子,又走出去。这事当然不敢对任何人说,而祖父也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任性妄为的举动。古人云: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后。如此的家教家风,特别是母亲的慈祥贤惠,冰心才有了“爱的哲学”。即便有国仇家恨,对“追打”日本孩子,予以严厉制止,因此有了《小橘灯》照亮前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因为‘大家’都‘好’了”,才有冰心的美丽人生,成了与时俱进的“勇士”,悲天悯人的“天使”,从而让“生命从80岁开始”。

寒木春华,永远不老。

8

天造物,物成像。吉庇巷,仅有一棵凤凰树,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坊巷之中树之最高大。凤凰树上长树,树肩携立着一棵榕树、一棵黄葛树,根茎相拥,枝干交错竞高,叶芽层叠争茂,深绿托起碧绿,碧绿撑起嫩绿,嫩绿生新绿,生生不息,一派新景象。凤凰树最鲜艳舒展,榕树最强根富须聚气,黄葛树又是菩提树之神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树一荣,一荣俱荣,树树锦绣,坊巷多娇,引群贤生辉、众星闪耀。

物因人而名,人通物而奇。据传说,宋人郑性之,家贫,赊肉祭灶,肉煮未熟,被屠夫从锅中捞走。受辱,发奋苦读,状元及第。返乡进巷,屠夫惧被报复,带亲人急避,此巷因此有“急避巷”“及第巷”之说,后改称“吉庇巷”。宋人刘涛,数世学识渊博为郎官,郎官巷因此得名。宋两兄弟陆缊知福州、陆藻知泉州,衣锦返乡,因而有衣锦坊。自古三坊七巷就修读成俗,书香浓厚,崇文重教,从而经世致用。“课学秋灯,书声喧里巷;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半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近代,刘齐衔、刘齐衢“兄弟同榜两进士”,后代“电光刘”震东南,其宅院占三坊七巷半边天,称“刘半街”。文儒坊陈承裘“六子科甲”,“父子四进士,兄弟皆科甲”,长子陈宝琛为帝师。郭阶三“五子登科”,后世郭化若,延续耕读传统,家穷揭不开锅,边打工边苦修,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三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进黄埔军校,成了毛泽东的军事参谋、一代儒将。还有,光禄坊“玉尺山房”,福州知府程师孟蹬石而吟“光禄吟台”;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书院),后与福州四大书院之一“凤池书院”合并成“全闽大学堂”;陈宝琛夫人王眉寿创办的“女子师范讲习所”,后发展为“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冰心是其学生;林星章的“两梅书屋”,陈衍、沈瑜庆等组成的同光体闽派诗风“福州支社”,引领近代诗之风骚;陈君新的蚕桑女子学堂,黄展云、林白水等创办的福州蒙学堂,等等,形成了三坊七巷的文化气象,道德、耕读、诗书传家长,学堂、书院、人才竞风流,仅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云人物竟达一百多人之众,开眼塑魂向世界。

三坊七巷(新华社)

走过坊,踏过巷,穿过弄,深入里,脚下都是杠杠的青石板。青石板好走,而足音韵长。过无声,则稳当;踏会响,则有间。路基不实、不平,踩之石板相磕,发铿锵之音,敲敲行路人,干实事,担大事,必须踏实地,走实路,人生才会跨大步,正身向前不摇晃。青石板或长、或短,或正、或方,或横、或纵,或规则、或凹凸,经受雨打风侵,遭遇日曝霜寒,被历史沧桑磨炼,得贤达巨匠修养,被墨香点点滴滴渗入,成了一本本内涵各异的书,搬不动,翻不完,阅不尽,悟不透。但有一点可以感知,三坊七巷,立于青石之上,青石墙基,撑起厚壁深院;青石柱珠,扛起顶梁柱;青石门当门户,笑看出将入相;石敢当,遇恶风遭斜雨,青石勇担当。书多人自贤,识广道自达。立足石板,品着书香,眼界比步履更远,心灵比眼界更宽阔,攥盛了气势,才有如此力量。三坊七巷,像一卷展开的书,南后街为书脊,七巷勤勤探,三坊深深究,探究出福州人的血脉。

三坊七巷的青石板,或挖于同山,或采于同岩,非同源或许同道、同舟而来。无论来自何方,用之何处,或铺同一路、或砌同一墙、或在同一屋檐下,毕其功于坊坊成行、巷巷成排、屋屋相连。同宗同祖也罢,同师同门也好,异姓同志也然,总都是相连、相牵、相助,情意绵绵,结义而行,共生共长,如携亲眷参加广州起义,连师友公车上书、维新图强,带乡里建海军摇篮,聚同窗“破釜沉舟”誓守江阴保卫战,还有林旭荐严复于光绪、严复召冰心父于水师,等等,同为公、为国、为天下。而对变异者,从不一味和合、勾连,像铺砌青石板,该有缝必有缝,疏密有间、有度。像陈宝琛荐好友郑孝胥于末帝,后郑变节忠于伪满国,力劝无效,只好是你是你、我是我,你走你的路,我行我的道。更甚者,近代诗人、编修《福建通志》的陈衍,割袍断义,一把火烧掉与郑的来往书信和唱和诗文。三坊七巷,坊是坊,巷是巷,坊坊、巷巷都通大街、成大市。这是三坊七巷的实践逻辑。

一卷三坊七巷,一部历史,一幅画卷,一股精气神,值得尊崇、珍存和弘扬。

9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

199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就到三坊七巷,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他推动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有力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2002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省长任上,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强调“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三十年前的擘画,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深情的嘱托,如强劲的春风,让三坊七巷焕发出勃勃生机。

10

清晨,保洁员沐着晨曦,带着微笑,享着宁静,哼着心中欢乐的歌,精心打理着坊巷,让街区以整洁、清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享受春的温馨,获得福中之福。七溜八溜,不离虎纠(福州),与远方的客人一起,共增生活品质。

白天,三坊七巷游人如织,南后街更是爆棚,像是“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逛老铺,煮碗线面、肉燕、鹌鹑蛋,长长久久祈平安;尝了芋泥、鼎边糊、酸辣汤,黏黏稠稠、酸酸甜甜益健康;慢享佛跳墙,细嚼荔枝肉,微醺青红酒,小吃光饼、蛎饼、大鱼丸,心存佛系、红红火火、圆圆顺顺走四方;带上肉松、牛角梳、油纸伞,强身、醒脑、挡雨遮太阳。进新店,满眼新理念、新气象、新潮流、新时尚、新产品,海纳百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足了生态、数字、海洋大文章。游览故居馆堂,林则徐母亲娘家故居、沈葆桢故居、严复故居、冰心故居,海丝馆、台湾馆、民俗馆、家训馆、福字馆,——让人流连忘返。

穿越厚重的历史,沉浸绿的廊坊。光禄坊,一棵棵樟树或如腰粗,或环抱,茂盛如华盖,微风吹拂,白花花的细蕊铺地,花香四溢,沁入身心,神清气爽。顺着安泰河漫步,尽管现在看不见“人烟绣错,舟楫云排”“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小秦淮河”景象,但是,不妨可以想象,曾巩知福州过安泰桥的图画,“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还可以在安泰河边,细品茉莉花茶,慢喝咖啡,回味、小憩,让行与思同频。倚栏观河鱼尽欢,看岸边红花入水俏容,水波荡漾,花映影动,似锦鱼,在浮游、嘻乐,升潜自如,以沫相濡。花在水中花更艳,人知鱼乐人似仙。

观水,水流缓。望厝,“马”蹄疾。风火墙马头(墀头)牌堵,是三坊七巷一景致。古厝有高低、大小,而个个马头似乎铆足劲,灌足神,做足功课,以精湛堆塑,讲述其丰富多彩的寓意。马头牌堵一般是“金印式”或“朝笏式”,出仕入相是其心愿。堆塑画面分三层,底层多为花瓶、如意、葫芦、石榴等,中层灰雕辟邪灵兽,如麒麟、白鹤、鹿、龟、狮、四灵兽等,上层翘角多为云纹祥,发之于心,寓意于形。如今三坊七巷马头高低起伏,似万马奔腾,牌堵翘首仰天承运、直飞云天,人愿、物随、天佑,天时、地利、人和,新时代快马加鞭,向善向上!

华灯初上,好似福橘满坊巷。福橘,红红的、圆圆的,酸酸的、甜甜的,是福州的吉祥物。福橘、福城、福人相伴生,福橘养福人,福人造橘灯,橘灯耀福城、照福人。巷间隐约,坊中红亮,南后街灯阑珊、人欢畅,与满天繁星共欢歌,今朝更好看。

三坊七巷(新华社)

三坊七巷,总开风气之先,启思想之门。

第一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开海办船政学堂,创建海军人才摇篮。物竞天择,图变求强。民族危难,敢把反帝反封建火炬点燃……思接千载,不忘初心,自立自强。深悟思想伟力,不负韶华,放飞梦想。2021年,三坊七巷,迎来磅礴壮美的春天,开启新征程。睁眼看世界,也请世界来看看,还从世界眼里见精神,以更大作为,引领风骚,谱写新篇章,构建世界之三坊七巷,造福有福之城。城有福,坊有福,巷有福!人民永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