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畲族银器制作的守护者
2021-09-03 08:04

眼力只在手中的錾刀和錾刀下的银板。

用中药乌梅水溶液煎刷银器三次以上,再刷洗。

面对自己的呕心力作——银雕《清明上河图》,林仕元心中五味俱全。

林仕元秉承先人的意志,一心守护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洗洗睡吧,什么都别想,明天再说。”对着筋疲力尽的林仕元,妻子叶丽萍心疼地劝慰着。翌日,她作出一个决定,卖掉闹市区房子和店铺,为成就丈夫的银雕之作《清明上河图》助推一把。

一段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之旅,一次台北故宫的邂逅,一个突发的念想,让林仕元变卖家产,倾尽所有。6年时间,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共投入资金3280多万元,带领8位徒弟,创作出了银雕巨作《清明上河图》。

初春的树叶为什么卷曲?北宋的猪为什么瘦而尖嘴?林仕元实地考察、翻阅史料,多方考究、求证。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每个细节他都反复琢磨、推敲。

50多个学生描稿两年;数十趟北上南下取经、考察;用掉了1350多公斤白银;完成了810个人物形象、218棵树木、91匹牲畜和车、轿、桥梁、船舶等刻画,以及101幅书法名家作品的雕刻……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精心打造,这件长880厘米、高56厘米、厚2厘米、重达1吨多的双面银雕作品,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旷世之作。

“当初我父母亲没看错人。”叶丽萍说。

林仕元15岁到福安赛岐拜叶惠雄学艺。叶惠雄承父亲叶三妹银雕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林仕元勤奋好学,深得师傅认可。叶惠雄顶着家族“传内不传外”的压力,力排众议,不仅收下林仕元作为关门弟子,还将女儿叶丽萍许配给他。

改革开放后,林仕元扛起了“珍华堂”银雕商号。“珍华堂”银雕工艺相传源于元代银雕巨匠朱碧山一脉。2011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福安畲族银器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珍华堂”的第四代“掌门人”,今年67岁的林仕元励精图治,打破传统不“外传”束缚,积极参与“国家非遗”银饰锻制技艺的挖掘、传承、发展和保护。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