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建人,如果我们回忆我们的历史,会看到历史上福建人对外界一直有一种亲和力;如果不是被侵入而还以颜色,一贯秉承以礼相待的传统。因而,福建对外交流有和谐温馨的气氛、深厚的友情积淀与互惠互利的结果。
作为中西文明交流交汇点,福建有着丰富的历史案例,展示出福建亲和、谦和的对外态度与热闹的往来氛围。早在公元400多年,福州与日本已在海上往来,后有高僧互访。753年,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随中国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学。804年,日本遣唐使遭遇台风,在福建登陆,受到地方官府的礼遇。558—562年,印度僧人真谛在福州译经;825—840年,印度僧人般袒罗来到福州开元寺讲学。935—939年,新罗国使到福建敬献宝剑。944年,占城国金氏婆罗抵闽并捐资盖亭。
到了宋朝,福建的对外交流更为频繁,规模更大。天竺国僧人啰护哪于984—987年在泉州买地,建起宝林院。建溪“主舶大商”毛旭到阇婆经商,与阇婆国王有非常好的关系,后阇婆派遣使团前来宋廷朝贡。到了1206年,泉州海船已与大食、三佛齐等3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商业来往。1214年,日僧净业到福州,带回开元寺《毗卢大藏》。1223年,日本加藤四郎和左卫门景正随同道元禅师到福建,学习如何制瓷。
南宋时期,泉州与58个亚非国家和地区通商。宋朝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福建与朝鲜的关系,“高丽王城多闽人”,这些人多带去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当地经济与贸易发展作出了贡献。医药、画塑、乐艺、朱子学传入高丽。曾有高丽官员安裕(1243—1306年)在北京学习朱子学,他绘制了孔子像与朱子像,于1288年携带画像与《朱子全书》回高丽。他崇拜朱熹,屋子里挂着朱熹的画像,以朱熹字号中的“晦”字作为自己的号。为了发展高丽儒学,他提出六品以上高丽官员捐钱物作为奖学基金,鼓励研究宣传朱子学说。
到了元朝,到福建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元初,南印度马八儿国王子孛哈里因与父王不和,携妻来泉州侨居。印度故临国时罗巴智力干父子也来泉州侨居;元廷使臣、泉州人尤贤曾到南印度各国访问。1322—1328年间,意大利人鄂多立克游历福州和泉州。1324年,为迎接高僧明极楚俊,日本文侍者入元,将海船开到福州。1367年,福州雕版匠人陈孟千、陈伯寿赴日本。
到了明朝,交往的国家越来越多。福建与琉球交往密切,有闽人移居琉球,琉球政府派遣官生来华留学。福建高僧道者超元、隐元、南源性派等人东渡日本。西方人艾儒略、卢安德、高琦等抵达福州等地进行文化交流。1627年,福州发生著名的“三山论学”,艾儒略与叶向高进行过一场辩论,福州文人曹学佺参与。
明朝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郑和下西洋,虽说是明政府的行为,但福建在物资提供、港口服务及军队人员组成部分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郑和的船队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与礼遇。根据《瀛涯胜览》所载,郑和船队到祖法儿国后,“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鳖子之类,来换易纻丝、瓷器等物”。
郑和遵循 “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政策,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发展得非常融洽,《西洋藩国志》载:“其所赍恩颁谕赐之物至,则番王酋长相继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遗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于是,出现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的盛况,更有国王携妻入朝,表达了对中国的敬慕。使者多从泉州港登岸,受到地方官员的盛情款待。
清朝初期,西方人来闽文化交流频繁,福建人外出与当地人交好甚多,后列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外交流性质发生改变。然综观整个福建对外交流史,福建人秉承了亲和的传统,表现出极大的亲和力。当下塑造我们的国家国际形象,加强亲和力,实际上是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的中国文化有很明显的谦和、亲和属性。
那么,我们现在该怎样做到这点呢?在维护国家利益,尊重历史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外宣内容应该尽量为受众着想,表现出谦虚的品质、平和的心态,让对方接受,多谈谈双方都感兴趣的事,多勾起对方对其前辈与中国友好往来的真诚回忆与美好联想,多做为两国友谊,尤其民间友谊穿针引线的事。
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大家作出了典范。美国加州物理学教授密而顿·加德纳是在福州鼓岭长大的,在美执教时其思故情结不渝,临终念念不忘“kuling(鼓岭)”,此事被写成题为《啊,鼓岭!》的文章于1992年刊载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关注,他随即邀请了其夫人嘎登勒太太来福州鼓岭,为丈夫圆梦。后来,习近平两次访美讲起鼓岭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美国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