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
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龚易图 (1835-1893),字少文,号蔼仁、含晶,福建闽县 ( 今福州市 ) 人。咸丰八年 (1858 年 ) 中进士,后由庶吉士改官云南知县,历任山东东昌、济南知府,江苏、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清末著名藏书家。1888 年辞官归里,广筑园林,家富藏书。工诗书画,著有《古木周易参同契》《谷盈子》《乌石山房诗存》等
闽人龚易图堪称晚清藏书巨擘,其藏书处榕城三山旧馆“大通楼”,庋藏书籍十余万卷,汇集众多江南藏书家和闽籍先贤之旧藏,其中不乏宋刻、元明清善本,尤以宋刻建阳麻沙本至为珍贵,时人评其藏书之富之精,为闽省第一,其藏书楼可与清末江南陆氏“皕宋楼”、瞿氏“铁琴铜剑楼”、丁氏“八千卷楼”三大藏书楼相媲美。有趣的是,在晚清榕垣,龚易图之藏书与帝师陈宝琛齐名,二人望重士林,人称榕城“南陈北龚”,而城北龚易图“大通楼”与城南陈宝琛“沧趣楼”亦相辉映。
龚易图《乌石山房诗存》
福州“通贤龚氏”为闽中世家。元代至正年间,始祖龚修从莆田迁居到福州南街通贤巷,故世称“通贤龚氏”。从康熙到光绪近两百年间,龚氏一族始终书香不断,人才辈出。龚易图出身书香世家,天资敏捷,熟读诗书。咸丰三年 (1853) 应闽县试,翌年,应福州府试,获第一名。五年 (1855) 中举,八年 (1858)进士及第,位列二甲第七名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由翰林院从科举进士中选择文学、书法佳且具潜质者担任,庶吉士 “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其他人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或派到各地方为官。龚易图的散馆成绩原位列一等第五名,留任翰林自然是水到渠成,但当试卷呈给咸丰皇帝钦定御批时,发现其诗有失律之误,御笔一挥,成绩一落千丈,降为三等第十名。福州诗人李家瑞《停云阁诗话》记载了他的这段经历:“‘迥’字本读仄音,龚太史易图《散馆》诗中误作平用,经御笔圈出,改为知县,时论惜之”。后来龚易图在《岁暮述怀叠前韵》诗中也回忆了这段往事,叹曰:“几向穷途哭嗣宗,当时文史熟三冬。诗坛鬬捷侪温李,笔阵成图识卫钟。一字上清臣自误,三长史馆我非庸。玉堂回首成天上,夕贬何须奏一封”。诗中对自己的才华能力充满自信,也对因一字之失被贬倍感冤屈。
龚易图《溪山村居》轴 纸本 水墨
咸丰十年(1860),龚易图改官云南知县,赴任途中,时捻军兴起,龚易图被留在山东随僧格林沁作战,因军功以知府留任,在山东东昌、济南知府任上长达十余年。“磨盾枕戈,殆无宁晷”,他戎马征战,励精图治,内抚外防,绥靖地方,其战功显赫且文武兼备。
在其济南知府任上,济南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诛杀安德海”事件。慈禧太后心腹大太监安德海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打着为太后办差之名义,冒充钦差,耀武扬威,借机敛财。在山东境内,龚易图协助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擒拿,并在济南将其就地正法。龚易图《蔼仁府君自订年谱》记载此事。后来慈禧太后独掌大权不久,龚易图即被罢官,此事与“诛杀安德海”不无关系。
福州朱紫坊龚易图“芙蓉别岛”旧址
龚易图宦海收帆,赴上海接办机器织布局,开创洋务工业之先。光绪十四年 (1888),龚易图归里后广筑园林,城里有四处:双骖园在乌石山西南隅,旧名荔枝园,依山度势,荔枝繁茂;武林园和芙蓉别岛均在花园弄,园内怪石嶙峋,景色清幽;西湖东边的三山旧馆原是龚氏祖居,曾出典他姓,龚易图赎回后,兴建环碧轩,立龚氏宗祠,植树种花,凿池垒石,水木清华,龚易图晚年移居于此,读书优游。
龚易图天资高旷,精通禅理,擅长诗书画。其诗风格近似清人袁枚、赵翼,书画则学宋代苏轼。龚易图闲居双骖园时,与好友题诗作画,好不惬意。他的《山中》诗云:“山中居久气自清,梅花作饭菊作羹。客来那与说许事,梦醒亦复忘平生。海边鸿雁断书信,眼底鸡虫随斗争。此地傥不在城市,定有钟声打五更。”《闲门》诗云:“四山倒影漾明空,拔地楼台却在城。人向乱书堆里瘦,园从名画稿中成。芭蕉满径浑疑雨,薜荔牵墙不碍晴。除却访碑兼问字,闲门落叶断逢迎。”他此时的心境正如他在《园居秋日杂诗三十首》诗中所云:“在山泉水在山云,静到无心百不闻。布韈青鞋吾已惯,不知冠盖有纷纭。”龚易图将历年所作诗稿十六集整合,取名《乌石山房诗稿》付刊。他还在双骖园设立南社诗龛,祭祀少时结社的诸位诗友。福州西禅寺大雄宝殿也留有其题楹联:“人相即非,一片湖光参色界;我闻如是,四面松籁悟禅机”。
龚易图手札 笺纸
龚易图书画兼擅,余斋珍藏其溪山村居图,笔墨苍古,圆浑雅驯,宗法宋元。远处山势起伏,连绵峻上。山亭瀑布点缀其间,寓动于静。作画干湿笔并用,连皴带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浑厚之致。而溪流则平阔疏淡,凉意袭人。翠竹环绕,村居幽致可爱,似不食烟火者,可教人作倦游也!画侧题款文字直逼明人小品文,娓娓道来,抒发胸襟。其书法宽博耸拔,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而雅逸机巧暗生。观赏此帧,文气弥漫,韵致顿生,确为佳构。
龚易图大通楼之藏书,一部分源自家传,另一部分是个人收藏。龚氏世家藏书绵延百年,自龚易图玄祖龚一发始,高祖龚景翰也是位有名藏书家,藏书三万卷。关于龚易图的藏书经历,旧志和近人笔记中亦有记载。《福建通志》说他“罢官后,日邀知好以诗酒相娱,筑双骖园于乌石山下,庋楼藏书十余万卷。”郭白阳《竹间续话》记载:“龚蔼仁先生,家世富裕。时其戚刘奂为家镇聚藏经籍甚富。后人向之贷款,久无以还,乃将所藏书二万余卷偿之。先生遂并双骖园旧藏三万余卷,贮于大通楼,额匾曰‘五万卷书楹’。”郭白阳曾登楼阅览,见其楼厅广阔,重架连楹。龚易图藏书数量可观,质量亦属上乘,其中多麻沙及元明版本,半为徐兴公、谢在杭、李鹿山、郑昌英诸前辈及海宁陈氏所藏,洵可宝也。
“三山旧馆”八角楼
后龚易图检校藏书,自编《大通楼五万卷藏书楹藏书目》,并题旧作诗曰: 舍此无他术可嘻,贫儿骤富便成痴。搬姜无用将怜鼠,还酒从今不借鸱。高阁料应终日束,名山已悔十年迟。封侯食肉寻常事,得作书佣亦大奇。便愿将身化蠹鱼,鲸吞鳄作食吾余。埋头自分甘沉湎,结习何生与祓除。未必赘牙常诘屈,但能过眼亦轩渠。收藏岂仅儿孙计,有志都教读此书。
龚易图可谓文武双全之人物,其明达过人,才具干练,身处风雨如磐之国势,进则平乱、治水、赈灾,功绩不凡;退可优游林下,纵情诗酒,享尽清福,在诗书画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特别在藏书、园艺尤为出色,一生写就风雅与传奇。“功名文字都尘土,渐欲无心任自然”,先生真正躬行传统士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之典范。如今,他的园林旧迹所剩寥寥,藏书亦分散四处,然其流风余韵,则令后学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