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尤溪
标题图
退休不褪色 一生心向党——古稀夫妻光荣在党50余年
2021-08-18 10:08 三明日报

  “纪念章是党给予我们的莫大荣光,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鼓励我们继续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近日,在尤溪县管前镇南华村,古稀夫妻余美堂、陈雪玉特意拿出不久前获颁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二人佩戴纪念章合影,兴奋不已。

  余美堂1947年生于尤溪县管前镇,1967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扎根基层,先后任南华村生产队队长、南华村党支部书记、八字桥乡国土资源所所长等职务。

  余美堂的妻子陈雪玉是尤溪县新阳镇人,她比余美堂小3岁,曾是妇女耕山队队长。1968年,由于耕山期间工作表现突出,陈雪玉被推荐入党。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余美堂,二人结为夫妻。

  上世纪60年代,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能识字、会算术的余美堂,成了生产队会计。他工作认真,经手的账目总是一清二楚,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后来,他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负责全村的生产、种植和粮食分配等大大小小的工作。待人和善、为人公道的余美堂,总能很好地协调队里出现的各种矛盾。

  余美堂在生产队期间,陈雪玉是妇女耕山队队长。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她甚至背上刚满月的女儿,到梅仙镇谢坑村造林。后来,陈雪玉回到南华村妇女耕山队,一干就是8年,栽下了数百亩茂密的杉树和松树。回首往事,陈雪玉激动地说道:“多亏了党,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1978年,余美堂任管前镇南华村党支部书记。南华村早年靠水能机发电,村民白天利用水能机发电进行生产加工,夜晚则用于照明。由于电压不足,灯泡无法正常使用,村里总是漆黑一片。村民于德华说:“那时,很多人都盼望有稳定的供电。”

  余美堂对村中地形进行考察,发现村里南段水能资源丰富,十分适合建立发电站。于是,他召开村民会议,提出筹资投劳共建发电站的提议。他的提议得到了多数村民的支持,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反对的声音。为此,余美堂连续1个多月,在夜里提上马灯,一户户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1981年,南华村首个发电站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余美堂和村民共同努力,1983年发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地解决了村里的供电问题。

  1988年至2009年期间,余美堂先后到管前镇国土资源所、八字桥国土资源所和西城镇土地管理所任职,因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耕山结束后,陈雪玉回到家中照顾家人,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如今,她梳着整齐的银发,依旧干劲十足,上山采茶,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

  “妻子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多亏了她,我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工作。”说起妻子,余美堂满是感激。

  退休不褪色,余热践初心。2009年,余美堂退休后,回到南华村,继续发挥余热。

  过去,南华村至鸭墓村路段道路狭窄,仅能容纳一辆摩托车行驶。2016年,南华村进行水泥路硬化工程,对老路进行扩宽。工程需占用部分村民的责任田,因村民余某坚决不接受村里的补偿标准,直接影响了工程施工。

  余美堂得知此事后,多次主动上门与余某促膝长谈。“村子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修路需要我们的共同支持,如果你一定要责任田,我愿意拿我家里的田跟你换!”余美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劝说,余某最终答应支持村里的公路建设。如今,这条路不仅方便了南华村民和周边群众的相互往来,还带动了村中的经济发展。

  这些年,南华村的党支部活动,处处都有他们夫妻的身影。“这两名老党员党性觉悟很高,总是带头支持村里的工作,从不跟村里提个人要求。”南华村党支部书记肖自建说。

  如今,已逾古稀的余美堂和陈雪玉早已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小儿子和大孙女在他们的影响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