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七夕 | 在福建,七夕节不只是“撒狗粮”,还可以酱!
2021-08-12 16:34 闽声传媒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少游的这首《鹊桥仙》,道尽了七夕的美丽与浪漫。

时光流转,至今读来,依然朗朗上口。七夕,是属于每个有情人的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由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也因此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有“中国情人节”之别称。

在福建,过七夕节不止于谈情说爱,还可以这样——

图片

闽台:敬拜“七娘妈”

图片

今日云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敬拜“七娘妈”是闽台共有的民俗。每到七夕节,闽台的许多地方都会用彩纸或彩绸搭建亭子,用以祭拜“七娘妈”。

关于“七娘妈”的传说很多,共同之处是她是未成年孩子的守护神,同时也赐予少女灵巧的双手。

图片

图片

福州:煮蚕豆,送蚕豆

图片

福州“七夕”有“分豆结缘”的风俗。

根据牛郎织女的传说,蚕是织女从天上带下的,“蚕”是“天”上的“虫”。织女下凡嫁给牛郎后,为了帮助邻里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她把蚕种分给乡亲,让大家都养蚕、收丝、织布,勤劳致富。

图片

为了感谢和纪念织女的善良和无私,在七月初七,人们就选择跟“蚕”有关的“蚕豆”,煮熟了分送给左邻右舍。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可以消除隔阂,增进感情,密切邻里关系。

煮蚕豆、送蚕豆、吃蚕豆,有来有往,过去有矛盾和过节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平时磕磕碰碰,伤了和气的,或有了误会的,消除误会,重生和气。“蚕豆”成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的“睦邻大使”。

在福州民间,对邻里关系非常看重,有“金厝边,银乡里”,“千金买邻,八百买舍”之说。除了“七夕”互相馈赠煮蚕豆,在立夏,还有煮“锅边糊”分给邻里乡亲吃的习俗。

图片

三明:送糖塔,甜蜜的祝福

图片

糖塔是三明民间食品工艺中极富特色的品种之一。

《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兽糖制作的记载:“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糖塔和此中糖兽有着如出一辙的做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明本地的七夕节,外婆会购买糖塔送给准备读一年级的孩子,以求吉祥平安。孩子读书送糖塔的习俗在列西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七夕是启蒙幼童的“专属”节日。

七夕当天,长辈会摆上一些供品和糖塔,然后烧香、点蜡烛、放鞭炮,祈祷孩子心灵手巧、聪慧过人、学业有成。

图片

在过去,每当七夕来临,三明当地的街面上总能见到造型各异的“糖塔”。成型后的糖塔有各种造型,包括状元郎、公鸡、宝塔、狮子、笔架、书包、马、小鸟等多种形状。

图片

在以前那个零食种类并不多的年代里,糖塔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回首生活往事的甜蜜信物。

南平:大蟒蛇巡街,很奇葩

图片

七夕,要么晒甜蜜,要么送甜蜜。可是,在南平市延平区的樟湖镇,却有点“瘆人”——请出大蟒蛇来巡街!

原来,七夕这天是樟湖镇一年一度的乡土节庆——“赛蛇神”。

图片

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蛇王庙”请出踩街巡游,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

樟湖镇蛇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樟湖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蛇王庙,较为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活动,在樟湖。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图片

七夕这天,清晨6点半,蛇王庙已是热闹非凡,庙里里外外聚满了人。

祭拜仪式由当地驯蛇能力高超、有威望的长者主持。简单仪式后,蛇王向村民分发蛇。只见4名年轻小伙子上前,一人领走一条3米多长50多斤的大蟒蛇,小朋友们则兴奋地冲上去抢个头小的蛇。其中,最大的一条蟒蛇,被封为“蛇圣”,重量超过60斤,人很难控制,得放在笼中由四人推着出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地人非常尊敬蛇,镇里每个人基本都会“玩”蛇,孩子从小对蛇就有亲近感。对蛇他们并不畏惧,反而玩的不亦乐乎。

图片

七夕快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你家乡,七夕节,有哪些习俗呢?请在评论区分享给我们哦,让我们也涨涨姿势!

值此七夕佳节,小编也衷心祝愿——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