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燕尾脊、闽南古厝、老君岩……这些闽南文化的堆绣形式你见过吗?
2021-08-06 21:28 泉州晚报

传统堆绣是寺院文化艺术,是唐卡的一种。如今,泉州高校学生们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和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筑入环保这一理念,融入泉州元素,进行创意堆绣的设计制作,把指尖上的艺术与泉州海丝文化交汇,碰撞出绚烂的艺术火花。

陈钰颖老师指导学生创作

创意堆绣走入大众生活

近日,由泉州市图书馆主办、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协办、陈钰颖老师指导的“堆陈出show(绣)——泉是好风光”艺术展在泉州市图书馆(东海总馆)举行,展出了学生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

参与艺术展的183位学子以传统堆绣为舟,以亘古不变的工艺技法为桨,以独特个体的故事为帆,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与泉州海丝文化交汇碰撞。

《携春》

传统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是唐卡的一种。唐卡有卷轴绘画唐卡、刺绣唐卡、提花唐卡、堆绣唐卡和宝石唐卡几种。其中传统堆绣为塔尔寺“三绝”艺术之一。传统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传统堆绣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即成;而在于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之上,所堆绣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为立体堆绣。

而本次展览的创意堆绣是在传统堆绣的基础上将工序精简,易于操作,受众更广,但效果依旧。陈钰颖表示:“学生们对堆绣加以创新,使其走入大众生活,甚至使其时尚化成为一个课题,融入我们生活中的艺术,能让大家在生活中喜闻乐见,而不仅仅是到博物馆里看堆绣作品,听它的历史。当大家在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堆绣,则无论是当做手工,还是当做壁挂,或是其他方式,这样会有更多的人熟悉它,从而更愿意深入了解它的艺术风格。”

《闽南大观园》

以废弃布料为原料

传统堆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当地有一种风俗,逢年过节的时候,用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形,贴在屏风或戴在头上。这种风俗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贴绢”和“堆绫”。贴绢是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堆绫则是用丝绫或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贴花唐卡漫步历史长流,丝绫“成舟”,度过堆绣的前世今生。激荡千年的指尖艺术,屹立时代风潮,堆绣承“前世之风采”,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样式,采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别具匠心的工艺布施作品之灵气。

泉州幼高专的学生们在原材料的运用上也充满创意,独具匠心,每幅作品皆以布为媒介,通过布料的拼贴裁制,布料色彩的融合,构筑隶属泉州的剪影。她们以废旧的纺织布料堆贴,绿色环保。

“抛开执笔绘画创作,以布为画板,创作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开拓大学生对新领域的见解和视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创新能力。”陈钰颖说,堆绣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从手中传递到手中的带有温度和颜色的文化记忆。

堆绣艺术引起市民关注

作品融入泉州元素

“燕脊小兽”“闽南大观园”“竹林老君”“锦绣渔谣”……展览的作品融入泉州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建筑设计、美食民俗等元素,以现代触碰曾经,以千年堆绣对话“海丝”。

《锦绣渔谣》

黄家靖同学的作品“竹林老君”以泉州清源山老君岩为创作题材,采用白、灰、深灰色系来堆绣老君的形象,胡子部分采用的是白色布料,阴影部分采用的深灰色布料,使其更像一座活着的雕像;背景为清源山树林,则采用带竹子的绿色布料,让人身临其境。

叶志慧是南安人,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算是闽南的瑰宝,其创作的“闽南大观园”采用白布先上底色渐变,再画红彤彤的太阳,寓意红日初升,古建筑用棕色布、水红色布和白布堆贴成一个大概的模样,然后用细笔给房顶、瓦片等细节进行填色,显得建筑更加立体形象。

杨梦真的作品“燕脊小兽”就是以燕尾脊为灵感,寓意燕子归巢,人也要落叶归根,有千千万万的游子漂泊在外,燕尾脊便是家乡的一抹剪影,饱含着儿时的记忆、亲人的牵挂,以及那熟悉的乡音。

《燕脊小兽》

陈钰颖说:“学生们以‘我眼中的泉州’为主题创作,根据泉州文化和印象进行创作。每幅堆绣作品便是每个创作者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模样,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启封每幅作品的每一种可能。”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