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福州
标题图
耳聋伯元宵丸——一碗浮浮沉沉的福州故事
2021-08-05 10:04 福州晚报

图片

麻婆豆腐、东坡肉、宋嫂鱼羹、左公鸡……一道美食要是以人命名,多半有个传奇的制作故事和特别丰富的市井滋味。在福州,也有这么一样传统美食,让台江码头之上、街巷之间的老福州人心心念念,百年追捧。

2018年入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耳聋伯”元宵丸制作技艺,包裹的不仅有美味,更有老福州的生活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

来福州的北方人常会困惑:元宵居然不都是甜馅的?

对,和北方大不同,传统福州人口中的“元宵丸”从来都是肉馅咸味。而在诸多的肉馅咸元宵中,耳聋伯元宵丸一枝独秀,从光绪年间始创,传承到了今天,成了福州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字号。

耳聋伯制作的元宵丸外观形似小木鱼,配料讲究。它皮薄馅多、饱含油汁,味极鲜美。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每粒元宵丸都能做到皮与馅不粘在一起,皮Q弹,口感嫩滑且不粘齿,肉馅紧实又有弹性,汤汁晶莹剔透,口感清香。

耳聋伯元宵丸的酱香味道,给人一种香而不腻、回味无穷的感觉。每逢春节与元宵,老福州人都爱找上“耳聋伯”买些元宵丸,它包裹了福州人对平安、团圆祈望,也象征着一种幸福与安康。

图片

(耳聋伯元宵是不少“老饕”的心头好。既“倚老卖老”又求新求变,福州台江餐饮老字号拥抱新零售,生机勃发。福州日报记者 邹家骅摄)

“耳聋伯元宵丸”创始于清光绪年间,但其技艺创始人其实并不“耳聋”。创始人名叫林炳祥,生于1888年。他挑着担子、跟着戏班在台江苍霞一带的码头和街巷卖了三十余载元宵丸。

到其子林桂芳接手这一行当,“耳聋伯”的名声才传开来。这是因为林桂芳年纪尚轻时就耳背,所以尽管店名叫“桂芳元宵店”,但熟客都喊他“耳聋伯”。“耳聋伯”据说是个很有血性的人,当年日本人侵占福州,从仓山打到台江,“耳聋伯”林桂芳都没有避走逃难,仍然留在台江。他的摊子曾摆在福州解放大桥桥头,就在当年的标志性建筑聚福楼和南洋楼边,现在的青年会附近。

这种固执与坚持也让“耳聋伯”这个牌子在当地人心中扎根。哪怕后来第三代传承人林英德曾一度将店名注册为“英德元宵店”,人们还是习惯将店铺称为“耳聋伯元宵店”。2011年,第四代传承人林威正式全面接管“耳聋伯”,传统的磨浆和手工制作技艺经过摸索,采用了机械电磨并辅以物理降温,保证了口感不变但效率提升。

现在,耳聋伯元宵丸已从福州人的餐桌,拓展到了厦泉甚至重庆等国内城市。还有不少港澳台胞及侨胞在回乡时也要找上“耳聋伯”一慰思乡情。一碗浮浮沉沉、热气腾腾的元宵,也是一碗老福州的生活故事。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