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村村部大楼
位于苏澳的先进村原名土库。平潭解放后,因工作突出业绩可嘉,故改称为先进村。
如今,这里毗邻大海,拥有千里滩涂,是牡蛎养殖的“圣地”,遍布村居周围的田野,贯穿村间南北的溪流,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产粮丰区。牡蛎养殖、海运、船务、工程建筑……先进村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财富密码。
而在革命时期,许多先进村村民英勇参加革命,书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昨日,记者走进先进村,感受这里的沧桑与变化。
革命星火传 青春谱赞歌
先进村村民历来勤劳勇敢,勤奋创业,历代仁人志士辈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里,孕育出革命的火种,谱写了很多英勇无畏的革命赞歌。
先进村人、曾任省府参议、福安县长等职的高诚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根据《平潭综合实验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记载,1927年,高诚学秘密加入中共北平地下党。次年,全国抗日烽火正旺,他随同平潭进步人士开展反蒋抗日活动。20多位先进村进步青年毅然站在革命风口浪尖,追随参加“长福平民众武装自救锄奸团”。1938年,来自平潭先进、看澳、江楼等村共计40多人的进步青年,跟随高诚学参加民主改革运动,他们创办农场、卫生学校……践行“出山欲作苍生雨,守土当为万里城”的誓言,为福安人民创业造福。
1944年12月,日军通讯艇“纪宝丸”号窜犯苏澳港,先进村人高自珍时任苏澳镇镇长,与县自卫队中队长林正乾一起,根据敌情策划制订作战方案,一举全歼日寇,大获全胜。
平潭人民游击队于1948年10月成立,先进村人、青年学生高仁光、高名辉、高名标、高亿德、高名庄、高名峰等人成了游击队骨干,在游击队解放县城战斗中,先进村出动青壮年100多人参战。次年7月,国民党军第73军退据平潭后,游击队转入外线,村内50多人随队转战福清、长乐、水泰。9月大军渡海解放平潭,村内多位船员主动负责运送部队,这些船员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平潭海运社的创始人。
打开《福建省平潭县烈士英名录》,在1982年5月,多名先进村人被追认为烈士。其中,高志俊在1949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在金门战斗中失踪,牺牲时年仅17周岁。高细妹于1951年3月参军入伍,是解放军福建水兵师二五五团一营一连战士。次年10月,在南日岛战斗中失踪……
正是凭借着这些革命先烈的顽强拼搏,舍身救国,才有了今天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先进村被确定为老区革命基点村,59人被认定为革命“五老”。
古村出英才 高氏有三杰
来到先进村,和村民们谈论起三杰高诚学、高名凯、高翔,他们会肃然起敬地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说,“他们是我们村的大名人……”
高诚学在民国时期就是有名的改革派,曾先后担任平潭县政府教育科督学、平潭县民家运动特派员、福建省府参议、福安县长等职。其百折不挠抵抗侵略之精神,誓死维护国家主权的精神,令人钦佩。
他的堂弟高名凯先生为国内语言学界泰斗,是中国三大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之一,曾历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1年,高名凯出生于先进村,在其短暂的54载春秋中,致力于汉语语法理论、普通语言学理论研究,出版《汉语语法论》《普通语言学》等著作,培养了大量中国语言学人才。他还是文学翻译家,他一生共译出巴尔扎克小说二十余本,流传后世。
翻开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社会科学院和福建省作家协会共同编撰的《潮涌平潭》一书,平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际岚写过《东岚有位高名凯》一文,书中记载,“燕京时期的高名凯。面对日寇愤而抗争,投身抗日救亡最前列。他有过往昔骄人的记录,却从不示人,连履历中也未见记载。北大时期的高名凯。为追求学术自由,毕生奋斗不止……”
走在先进村的村道上,回想起曾经史料文字中关于高名凯先生的生平记载,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由感叹起他不凡的一生,“他从这里出生、长大、走出……于天风海涛中磨砺意志,涤荡心灵,用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最美的芳华。”
作为高姓大村,先进村的高家曾被外界誉为“岚岛出奇才,一门三人杰”,除了高名凯以及堂兄高诚学,还有高名凯的独孙——享誉世界的华人小提琴演奏家高翔先生。27岁就成为美国特拉华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誉为“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家”。也是首位被美国两任总统福特及克林顿亲自接见的中国小提琴家……
在2011年,高翔先生曾回到先进村省亲,当时他参观完先进村的祖屋时,感叹:“念了30多年,今天终于回到平潭,就仿佛梦境一样……”故乡这个词,在这位海外游子的心中占据着沉甸甸的分量。
如今,“高家三杰”的故事依旧为先进村村民津津乐道,被人传颂,也成为平潭人的骄傲。
发展养殖业 村民腰包鼓
新中国成立后,先进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勇敢的先进村民凭借着村子坐拥的千亩海域滩涂,大力发展牡蛎养殖传统产业。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先进渔港,远远望去,海面上停泊着不少渔船。最引人瞩目的是堆砌在岸边的牡蛎壳,绵延数公里。村民告诉记者,每到傍晚退潮时分,养殖户在渔港收成牡蛎的场景十分壮观,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当天,今年61岁的村民卓唯珍从自家的牡蛎养殖区域刚收成了一麻袋的牡蛎,运到村里剥壳取肉。只见她一手抓牡蛎,一手拿牡蛎刀,快速撬开牡蛎壳,将新鲜的牡蛎剥至碗中,十分麻利。“先进村产出的牡蛎肉质饱满,味甜新鲜,很受市场欢迎。有的村民还从事海运、船务和工程建筑等,生活越来越好了。”卓唯珍笑着说:“今天这袋牡蛎被福州的顾客预定了,我要马上剥完,然后给他们发货。”
卓唯珍本是钟门村人,她在年轻时嫁到先进村,入乡随俗加入丈夫养殖牡蛎的大军。据她介绍,二十多年前,先进渔港周边滩涂没有修建围垦和海堤,二轮车、三轮车根本无法通行,全部靠步行运送牡蛎,而且经常面临赶海的危险,后来,先进渔港完成围堰堤坝修建,大大改善了养殖区域的交通条件,成为所有先进村牡蛎养殖户的福音。
“围堰堤坝修好后,我们直接可以把车子开到渔港上运货,以前要走几公里,现在几分钟就能送到家里,十分方便。”卓唯珍笑着说。
除了渔港的围堰堤坝,近年来,作为实验区规划主干路网“一环两纵三横”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平路也途经此地,不仅拉进了先进村和城区的距离,也为村民交通出行带来便捷。
这两年来,在先进村两委推动下,先进村又完成了一条村路的修建投用,原本的黄土路被水泥路取代,村道也整洁不少,今年,村两委准备完成高氏祠堂的修筑工作,以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老石厝林立 村景美如画
走在先进村村主干道上,两侧除了零星几栋的现代化的高楼,石厝丰富的造型也十分亮眼。
古厝前,村民晾晒的花生
石厝在先进村居多,它们外观整齐,错落有致,有的建设在平缓地,有的根据村子的地形前低后高呈阶梯式排列,不少石厝房前屋后的空地成为晒花生的主要场所。
据了解,这些石厝多为平潭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竹篙厝和四扇厝。竹篙盾,是平潭所特有的,它始建于唐初,原为屯兵营房,后被群众沿用,并成为平潭主要民宅模式之一。其建筑形式为硬山屋顶,鱼眼天窗,石墙结构。屋式为木石平房,进门依序为前天井、厅堂、左右门、住房、后天井、小门。特点是天井通风采光良好,四周有门出入方便。平潭四扇厝,无天井,采用封闭式结构。其构式为两房一厅,左右两房又分前后房,厅分大厅与后厅,十分独特。
先进村背山临海,初来乍到,原本以为村子盛产牡蛎,会有一些牡蛎壳的腥臭味,但优美的村居环境干净整洁村道和林立的石厝给留下了好印象。
广阔的田野上种满农作物
一路看厝,一路行走,惊喜不断。村民的房前屋后有的还种着瓜果蔬菜。远处山峰上的怪石、偶尔还飞过几只白鹭、沃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农作物,这些组成了先进村优美的田园风光。
老人在先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看电视、唠家常
途中,我们来到先进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里有偌大的休闲客厅,十几张休闲躺椅摆在客厅中,中间放着彩色电视机,每天,不少老人在午饭后喜欢来此看电视、唠家常,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眼下正值花生收成的时节,途中遇到不少正在收成花生的村民,他们看见记者的到来,放下来手中的农活,热情地给记者指路,引我顺着村主干道往大海的方向进发。
停靠在先进渔港的渔船
来到先进渔港观光,吹着海风,令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此刻的海面碧波如镜,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海面微微浮动。能远眺港口停泊的渔船上,渔民在整修渔船,辛勤工作,一切安静而美好,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显得格外质朴,写满了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