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奋斗路,涵江答卷精彩。
勇毅笃行的涵江人民砥砺奋进,“强产业、兴城市、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重党建”的生动实践风生水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累累硕果——
全区综合实力在优化结构中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人均GDP持续保持全省全市前列,先后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城区”“全省外贸转型示范区”等多项殊荣。滨海产业新城的美丽画卷在兴化湾畔如虹铺展,成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广阔舞台。
做强产业 引领发展
涵江,产业基础底子深厚,筚路蓝缕,厚积薄发。十八大以来,涵江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提升质效,在科技创新驱动中转换动能,在优化环境中加大发展后劲,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强区之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眼下,该区产业招商取得突破,新引进投资200亿元的恒杰实业户外用品生产线、投资120亿元的屹立智能装备生产线、投资40亿元的首台(套)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投资15亿元的启明产业园等项目蓄势待发;现有企业加快转型,中粮制罐二期正在桩基施工,华兴玻璃4号线已投产。百威雪津1—2月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6%,科罗娜啤酒实现首次出口泰国;华佳彩实现满产满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6%;云度新能源汽车与北京小米科技公司对接,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高新产业持续壮大。福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获评省级技术中心。2家企业列入“瞪羚”创新企业名单,2家企业列入2021年省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企业名单……
强化创新驱动,“涵江智造”正以莆田高新区为核心、统领,南北拓展,重点主攻食品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滨海产业园三大园区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以园区集聚带动产业集群,全力做大主攻产业,做强主导产业。
共建共享 百姓有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如今的涵江医院,不仅环境美,还有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我们看病方便多了。”今年,位于兴涵水都片区的福建国药东南医院正式启用。该项目是涵江区政府引入央企国药旗下的国药控股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建成了与百姓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环境、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服务”,逐步成为莆田东部区域医疗中心。
回眸幸福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涵江阔步前进的每一个历程。“十三五”以来,全区投入民生资金11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建成全国首家台胞医保服务中心、全省首家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区级工作站,养老床位突破1000张,医疗机构床位新增1280张,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先进单位。教育强区迈出新步伐,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6万个,建成投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省级教育两项督导取得双优佳绩。文体事业得到新发展,萝苜田列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乡镇全覆盖。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网格化综合执法改革成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
1996年,福建、宁夏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起,莆田市与西吉县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涵江区对口帮扶西吉县,通过设立扶贫车间、产业带动、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山海发展同频共振,为国家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涵江力量。
绿色发展 清新和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美丽萩芦溪风景如画、崇福秋水谷风光旖旎、白塘湖碧波荡漾……入夏后的涵江格外翠绿美丽,一条条河流宛如飘舞的绿色丝带,为涵江增添了一份灵动气息。
涵江位于木兰溪下游。多年来,该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生态文明在绿色发展中尽显亮丽底色。全区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全域覆盖、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开展河道清淤清障、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收集纳管、小流域和黑臭水体治理等行动,擦亮了涵江生态底色,提升全区流域水质,城乡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全面落实河长制,全方位保护木兰溪、萩芦溪水环境。2018年,涵江在全市率先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以河流为脉络,以截污治污、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为主,共分7个片区同时进行,建成投用滨海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区及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治理后的宫口河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河段。
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涵江,水乡神韵尽显:全面完成“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3.7%、50.8%。今年1—3月份主要流域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2月份木兰溪流域水环境治理排名第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
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
十年磨一剑,涵江迎来强产业、兴城市“双轮”发展驱动重要阶段,围绕莆田“343”产业布局和“东拓南进西联北优中修”的城市发展方向,涵江区立足区位、港口等独特资源优势,实施“3+3”行动计划,布局“三园三城”产业园区和新城区发展格局产城联动、城乡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在冉冉升起——
大学城片区总规划面积1.7万亩,依托大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园,推进“产、研、城”一体融合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铺尾等6个“党建+”社区邻里中心竣工投用;蝉联省级文明城区三连冠,形成“两高两铁四通道”立体交通网络;动车站片区总规划面积5100亩,聚力打通动车站—东港路—赤港服务区“双开放”—滨海产业新城的交通动脉,形成港铁联运、港产城一体融合经济带;10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实现交付回迁,基本建成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完成安置房遗留办证16174套,首登率、转移率均居全市第一;白塘湖片区总规划面积2.4万亩,重点推进国际商贸城周墩片区棚改等项目建设……
翻开涵江的发展版图,处处是以产业振兴城市、以城市助推产业的双主角大戏。
征程乍起,满目葱茏。美好蓝图已擘画,扬帆起航正当时。踏上“十四五”新征程,涵江区将全力优生态,精心呵护绿水青山,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