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厝”有房屋的意思,闽南人常称建房为“起厝”,搬新家为“入厝”。对闽南人来说,“起厝”等同于“建业”,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闽南人看来,将会与之后一家人的运势息息相关,也是极为重要的。
闽南的“厝”,有红砖厝、番仔楼、蚝壳厝、石头厝都有不同特色,这当中最有闽南味的当属红砖厝。人们善用精巧工艺装饰红砖厝,甚至通过剪瓷技艺将花鸟鱼虫、戏曲人物搬上屋顶,闽南俚语中的“厝顶有戏出 ”,形容的就是古厝屋顶上精彩纷呈的剪瓷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闽南古厝的大美剪瓷~
碎瓷片“摇身”变成艺术品
剪瓷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与福建闽南地方的民俗习惯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
剪瓷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在闽南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说法:老一辈的闽南人常称它为“剪料、剪碗”,惠安人习惯称它“做幼”,诏安人把它叫做“铰碗料”。
剪瓷手艺人通常会将彩色瓷碗剪成大小不等的瓷片,根据设计稿将瓷片用铁钳剪修成各种形状,这是制作剪瓷的核心环节。
他们在操作时全凭感觉,根据不同瓷料材质掌控力度。闽南有不少技艺纯熟的剪瓷手艺人,无论瓷片大小如何都能做到物尽其用。
剪瓷,选取了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作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剪瓷人物中,不仅身姿灵动、衣着精细,甚至连表情的喜怒哀乐都惟妙惟肖。
闽南地区剪瓷盛行,在多数宗祠、民居、寺庙、宫观上都可以看到各种精彩的剪瓷作品。
其实,闽南剪瓷的遍及与早年兴盛发展的陶瓷业紧密相关,瓷窑的规模化生产为剪瓷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并且瓷器还能经得住风雨、海碱的侵蚀,所以用剪瓷装饰屋顶的做法深得闽南人喜爱。他们把这项技艺带出闽南,在台湾、东南亚等地传播开来。
闽南剪瓷手工艺人王国强受邀重修马来西亚的宫庙,剪瓷作品栩栩如生
古厝顶有大戏
有人在屋顶对唱情歌,有人在屋顶晾晒衣物,而于一些剪瓷手工艺人而言,屋顶则是一部部精彩的大戏。它是屋脊上的雕龙画凤,是灵气活现的飞禽走兽,是从天而降的天兵神将,在阳光下、月光下闪耀着绚丽的色彩。
在闽南,有不少技艺精湛的剪瓷师傅,他们用匠心守护传承着这份技艺。方水道就是一位有数十年剪瓷经验的手艺人。
方水道是土生土长的翔安人,从小受到闽南文化的熏陶,对红砖古厝有着深刻的情结。13岁时因为热爱画画辍学与老师傅学习剪瓷雕的方水道,苦心钻研,16岁便出师,独立承接寺庙、祠堂的屋顶装饰工作。
“绘画是这门手艺免不了的基本功”,方水道现场画了一幅剪瓷画的草稿,熟能生巧这词儿在他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方水道演示剪瓷制作过程
用铁钳修剪瓷片是个精细活,有着数十年剪瓷经验的方水道剪得又快又准
方水道介绍,修剪瓷片时还要掌握好力度,轻了剪不动,重了瓷会细碎,有时为了剪出羽毛细纹的造型,他经常要精修一百片才能用得上一片。
对于剪瓷手艺人而言,人物剪瓷创作最具难度,尤其是人物脸面的塑造需精细生动。方水道和大多数剪瓷手艺人一样,通常以雕塑手法塑造人物脸部,如果遇到较大的造型则以雕塑和瓷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情刻画。
方水道16岁时作品
方水道制作剪瓷人物的灵感,常源于三顾茅庐、文王遇太公、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戏曲或典故,在他眼里,对人物故事理解得越深刻,塑造的人物形象则会越生动。
外行人看剪瓷通常关注造型色彩,像方水道这样的剪瓷行家,则会认真琢磨剪瓷人物的比例是否恰当,做工是否精细
走出新路子
上世纪末,很多地方开始新建、翻修寺庙祠堂,方水道一年能接近十场活儿,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及现代房地产建筑兴起,很多闽南民居被拆迁或损毁,如今,他一年顶多能上屋顶一两次。
但他依然延续着自己对剪瓷的喜爱。剪瓷雕装饰画,这便是方水道走的新路子。
方水道常在工作室里摸索创作剪瓷画,沿用剪瓷技艺将屋顶上的剪瓷作品“搬”到了石板、木板上,制作用瓷片呈现花鸟鱼虫等形象的厅堂挂画,让剪瓷作品能有更多机会走进闽南人家。
有时候,方水道一幅作品还没做完,便有人跟他预定要买。
从屋顶有戏到画里有神,如今,他在翔安马巷前厝村打造了自己的一处室外桃园,做着园林设计,做着剪瓷画,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说他也不知道这门手艺将来是否会失传,他只知道,他还喜欢剪瓷雕,还会一直做下去。
方水道的剪瓷画,用瓷碗碎片制作花鸟等剪瓷造型
剪瓷画成品,挂在厅堂别有一番闽南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