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黄仲则有一首《别意》:别无相赠言,沉吟背灯立。半晌不抬头,罗衣泪沾湿。这首诗的题目即是诗眼,别意即为别离之情,顾名思义,别离就是该诗所要阐述的主题。
自古以来,别离都是诗歌的一大母题。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如今,写别离的诗有很多,从张纮“去年别离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到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到徐志摩“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别离中有闺怨,亦有客愁,有伤感,亦有豪迈。
古时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自然也就不存在机场送别、站台送别。水陆交通,我们在古诗文里常见的离别之地为长亭和渡口;至于形式,有折柳赠别,饮酒饯行,音乐相送。古人的别离画面分外感人,但也有例外,别依依,情依依,相顾尽无言。
别离原有很多种,而最常见的几种则是儿别母、夫别妻、朋友别朋友,黄仲则此诗的别离对象是他的表妹(另有一种说法是其姑母的婢女)。黄仲则和表妹自小一块儿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六岁的黄仲则应府县童子试,府试时在三千考生中名列第一,得到潘恂、王祖肃的期许,称其“江夏无双”。次年,黄仲则补博士弟子员,要前往宜兴读书。十七岁的他不得不面对与表妹的分离,于是便有了这首《别意》。
人生每一场的别离,离别的双方明明尚未离分,心里头却已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黄仲则和表妹临别之际,想要说些什么却没有说出口,也许是心中想说的话太多,不知从何处说起,也许是怕说了会徒增伤感。而面前的那个人背着灯沉吟良久,双眉颦蹙,好像有心事,又好像是因为别的什么。她没有抬头,可能是怕四目相对时会忍不住出声挽留,误了仲则的前程。此诗未有一字写伤怀,但儿女情态,尽在不言中。
人生最难者,无非“别离”二字。唐人李义山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谓“难”者,无非是担心此回别去相见无期。未承想一语成谶,这次之后,两人的暂别竟成阔别,让读者也不由得跟着伤感起来。
除了这首《别意》,黄仲则一生还写下许多的别离诗,《两当轩集》里就留存着《别老母》《别内》《别稚存》《别陈秋士次韵》《别岱》等多首带“别”字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与人相别,与山相别,与故乡相别,与他乡的风物相别。“别”是因为留不住,而不是不留恋。读其《别内》一诗:“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诗人本不善言,但我们多少还是明白了诗中意思:离家远行,可不就是为了谋生养家吗?至于结果,却是听天由命吧。于是,恍然间,无奈竟也成了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