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城址历史上有3次变迁。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长汀为汀州辖区,旧治在九龙水源长汀村,即今上杭县城北15华里的九州村。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迁白石村(今长汀城内),县治随州迁至州治“二百步”(即今址)左右。此处背山面水,向阳开阔,从此历代因袭,城郭逐步扩大。
因汀城地理环境独特,从唐至明修筑城墙另具一格。汀州城墙沿汀江从东而西建成弧形,东西两端沿卧龙山脊直筑山襟,构成挂壁城池,把半个卧龙山圈入城内,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城池格局。城墙犹如挂于老佛爷脖子上的一串佛珠。从城郊仰望不见都市,只见城墙,至今当地人还把城墙形容为佛挂珠。整座城池,后有卧龙山为屏,前有汀江天堑,成为能攻能守的“高城固壁”。
长汀城以汀江为界分两部分,汀江以西即城墙以内为州郭府署县署,以及唐宋元明清形成的古街区,汀江以东为南宋后形成的水东街、半片街和明末清初形成的商业经济区及居民区。
众多会馆、寺庙为长汀城的另一大特色。千余年来,长汀城作为州郡路府治所,闽西八县及广东、江西等省来汀商人、应考生员、读书学子频繁往来,多在汀城兴建会馆。
长汀城的传统街区具有典型的宋、明、清江南客家建筑风格和特征,成片完整保留,为长汀历史古城风貌极为重要的特色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唐代大历年间“筑土为城”,至宋代街市逐步形成。这段时期的街市范围狭小,主要在南大街和朝天门以内一段至广储门(今三元阁)一带。
大规模的街市形成于明清时代。明嘉靖年间扩大县城,州县合一,城市向外围延伸,现保存的传统街区大多属于宋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尚存的宋明时代传统街区主要有南大街、五通街、水东街、惠吉路、南门街、东门街等。清代传统街区主要有营背街、桥下坝街区,在汀江东南面城墙以外,属于明末清初城市人口增加,商业发达时所建。
古城长汀号称八闽客家首府,汀江被称为“天下客家第一江”,是名扬海内外的客家母亲河。长汀也是红军故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长汀县城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的苏区市,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给长汀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包括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福音医院、云骧阁、辛耕别墅、中华基督教堂等在内的长汀革命旧址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长汀县完整保留了原有古城池格局,古城保护核心区2.4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店头街、南大街、东大街、水东街等四大历史街区和省苏维埃旧址历史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