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兰山东麓,有一个特殊的小镇——
它实现了“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奇迹
见证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巨大成就
它就是近期因脱贫攻坚走进大众视野的
“1996——2021”
二十五年过去
闽宁镇人民的生活变化到底有多大?
就让我们通过几组图片
一起来感受这场波澜壮阔的变迁吧——
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
▲曾经的西海固 | 宁夏日报
为了改善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20世纪80年代,宁夏开始实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移民搬迁,移民的目的地便是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上——闽宁镇的前身。时光荏苒,在闽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闽宁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7-2020年时序卫星影像清晰记录下闽宁镇从戈壁荒滩到塞上小镇的变迁 | 新华网
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如今已是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而卫星无法记录的变化则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经干涸龟裂的土地 | 新华社
▲农民不得不远走驮水 | 闽宁镇镇史馆
▲如今的良田美景 | 宁夏日报
▲曾经的戈壁滩 | 闽宁村建设初期资料图
▲如今的闽宁镇已被列入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曾经只能靠人工开荒建造家园 | 《山海情》剧照
▲早期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 图源:宁夏日报
▲如今的村民农家小院 | 资料图
▲今天的闽宁镇还建成了一批具有闽南风格的建筑
▲漫漫上学路 | 宁夏日报
▲闽宁镇建设初期的学校
▲如今的校园环境已截然不同 |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闽宁镇建设初期,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 新华社
▲闽宁镇第一代移民最困难的是种粮难 | 新京报记者王飞 翻拍
▲现在的立兰葡萄种植基地 |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上图为闽宁镇建设初期农民用黄土垒成的羊圈;下图为现在的万亩奶牛园内景
▲壹泰牧业肉牛托管项目养殖基地
还有大家熟悉的双孢菇种植产业——
▲福建专家手把手教移民种蘑菇 | 《山海情》剧照
▲曾经的简易蘑菇种植大棚 | 张鹏飞 摄
▲闽宁镇扶贫产业园建成前后对比图 | 新华社
从苍凉走向美丽,从贫困走向富裕
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
▲闽宁村的变化过程 | 新华社
从贫瘠之地转身成为了生态名片
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是脱贫攻坚工程中的缩影
也正是这一个个缩影
组成了中国“脱贫奇迹”的答卷
二十五载夙兴夜寐,二十五载点石成金
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海情谊仍在延续
继续书写着闽宁协作的故事
更多精彩,留待未来!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部分资料来源: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新华网思客、共青团中央、中央纪委国家建委网站
编辑:周若楠
审核:陈煜晃 雷光美 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