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迎世遗大会 · 展闽都风神”——严复:哲人妙墨
2021-05-26 16:47 闽声传媒

【编者按】闽都之光,薪火相传。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严复(1854~1921),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复,字又陵,号几道,别号尺庵、尊疑学者、癒壄老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其早岁入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历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北京大学首任校长。译著《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等,后辑成《严译名著丛刊》。著有《严几道文钞》《癒壄堂诗集》等。

“晚清风流出侯官”,时闽中才隽中,严复可谓佼佼者。这位被鲁迅誉为“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中国人”,其人生历程正是沿着从传统私塾走向洋务“新学”,再远涉重洋去西方寻求救世之道的漫长路程,走在时代之前列。

严复早慧,天资颖异。1866 年 7 月,福州霍乱流行,其父严振先行医时不幸染疾去世,家境随即陷入窘迫,仅靠母亲作女红维持生计。时沈葆桢创建船政,招试英少。那年招考作文命题为《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严复以“成文数百言以进”,沈葆桢“奇之,用冠其曹”。后来,严复在给沈葆祯之子沈瑜庆的诗中忆及那次考试:“尚忆垂髯十五时,一篇大孝论能奇”。

严复译著《赫胥黎天演论》

严复在船政学堂学习五年后毕业,于 1877 年(光绪三年)3 月,作为清政府第二批派遣的船政学堂留学生,赴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驾驶,同行者萨镇冰、刘步蟾、方伯谦等 12 人。留学期间,严复目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艇,亲历最先进的战争理念洗礼,开始从制度层面及价值观念上探求西方富强之原因,从而对西方社会制度和西方文化产生极大兴趣和热情。他大量阅读亚当·斯密、孟德斯鸠、穆勒、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著作,这对其后来思想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此期间严复的才华渐显,得到了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赏识,两人成为忘年知交。

1879 年 6 月,严复学成归国后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他奉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调往天津参与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经陈宝琛和张佩纶推荐,严复任总教习,后升任校长之职。但他本非李鸿章嫡系,加之个性孤傲狂狷,自然影响升迁。他虽在该学堂任职长达 20 年,只不过徒具虚名,并无实权。据陈宝琛所言:“文忠大治海军,以君总办学堂,不预机要,奉职而已。”严复亦有诗叹道:“四十不官拥臬比,男儿怀抱谁人知?”他试图另谋出路,尝试与别人投资创办煤矿未成,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也一再碰壁。

其实,命运给严复打开的是另一扇门。在教务之余,严复广览中西书籍,从事著译活动。他惊奇地发现英国斯宾塞《群学肄言》一书“实兼大学中庸精义”,与传统文化竟有相通之处。他以“智”、“德”、“力”三个标准,解说当时中国民族危亡之处境,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他还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政论文章,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时反响强烈。

严复与其甥女蕙纕

《天演论》是严复最著名的译著,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振聋发聩!他首倡翻译要“信、达、雅”,他的译文,正如他所说“字字由戥子称出”,每一个字都是他费尽斟酌的。鲁迅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也点出严复翻译此书之用心。

《天演论》出版后风行海内,名噪一时。康有为看到译稿后惊呼“眼中未见此等人”,并称赞此译著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深受其影响甚至将自己名字从胡嗣糜改为胡适,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影响了几代人,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严复《行书王勃诗》横幅 纸本

严复精擅书法,年轻时他对书法下过一番苦功,临习古帖甚勤,博采众家之长。其楷书有颜真卿多宝塔,行书有孙过庭书谱、李北海麓山寺碑的底子。他落笔精妙,含筋抱骨,秀逸萧散,洒脱自然,显示其自信而又含蓄的不凡功力。陈宝琛曾评曰:“其为学一主于诚。事无大小所苟,虽小诗短札,皆精美,为世宝贵”,当不为溢美。

姜东舒考证文稿

余珍藏严复书法墨迹,系己酉年他自天津返乡应试时写付其甥女蕙纕(即何纫兰)的。原收藏者、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十分重视它,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还特别指出此件作品与严复其他作品不同的落款签名及印章问题,并作跋附后:“这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的手书真迹,是写给他的甥女蕙纕的。蕙纕一向喜欢旧诗词和她母舅严复的字。但蕙纕在婚姻方面很痛苦,经常受夫家的虐待,而这门婚姻的作伐者就是严复。由此严复对蕙纕一生深抱歉意。”

福州郎官巷严复故居

关于这件作品的书写背景,姜先生继续写到:“这幅字写于己酉,即公元 1909 年。”姜先生还认真考证了书写内容:“这页字是抄录初唐王勃的一首五律《杜少甫之任蜀川》原诗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但此页却把第二联误写:‘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一联实际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诗句。此外,也写错了另外几个字。说明严复书写此诗时没有依据底本,是凭记忆背写的。”姜先生的题跋最后还点到了这件作品的可贵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这张字的署名是尺庵,图章是尊疑学者,而过去一般人只知严复初名体乾,易字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癒壄老人。这两个笔名的发现,却为研究严复增添了新的史料。”是的,近年新发现的严复中期作品,特别是信札中,也可看到这样的签名及印鉴,有人还专门进行了研究考证。

回头再看这件富有文人雅趣的作品,神完气足,顿挫有力,潇洒飘逸,风流隽美,深得二王和颜书之风致。哲人其萎,妙墨长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