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为学之道与为人之道
2021-05-18 07:47

读书穷理与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认识论最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行宫便殿奏札二》)在教学过程中,朱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其弟子将此总结为“朱子读书六法”,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

《朱子读书六法》现存于宋张洪、齐熙同编《朱子读书法》,以及元程端礼编《读书分年日程》等书中,所载内容相同而顺序略有差异。《朱子读书法》的顺序为:“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泳,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而《读书分年日程》则将原居其六的“居敬持志”提前为第一,其余顺延。顺序不同,反映的是对朱子读书方法的不同理解。

作为一位历史上最接地气的理学家和思想家,在指导社会人生方面,朱子理学讲的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为人之道。因此,对朱子读书法,不可仅仅以读书方法而等闲视之,须知,在读书方法和为学之道中,隐藏着为人之道。

此为人之道,按朱子所示,第一步,就是他常说的修身,具体一点,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 而“敬”,就是朱子所极力倡导的涵养本心、自我操持的道德修养方法。因此,“居敬持志”理应排在“朱子读书六法”之首。同时,根据这样的理解,我把读书六法的顺序,重新作了一番调整,依次为居敬持志、切己体察、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和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与切己体察

“居敬”,既是为学之道,更是为人之道。朱子有言:“大凡学者须先理会‘敬’字,敬是立脚去处。程子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语最妙。”(《朱子语类》卷十二)所谓“立脚去处”,说的就是为人处世之本,安身立命之方,朱子学将此视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朱子理学中,“敬”往往还组成“主敬”“持敬”“居敬穷理”“居敬持志”等。引申到职业态度上,还有常用的“敬业”。朱子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圣门”,指的是传统儒学阵营,第一义,是说“敬”是儒学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这是理学家最为重视的修身功夫。它讲究“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是一种端正诚心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为人之道,而不能仅仅以普通的读书方法来看待。“持志”,则强调为人、为学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立定志向,始终不渝。学贵立志,是朱子重要的教育思想。

切己体察,既是朱子由内向外的道德修养功夫,也是一种独到的治学方法。其要点有三。其一是“体察圣心”。朱子认为读书是一个以圣人之心“观照”吾心,吾心“体察”圣人之心的过程,由此而达到吾心与圣人之心合一。而如果仅仅是读书,轻描淡写,而不是坚持用“心”来体悟,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二是“反求诸心”,或作“反求诸身”。他说:“圣贤之言,则反求诸心,而加涵泳之功,日用之间则精察其理,而审毫厘之辨,积日累月,存验扩充,庶乎其真有省,而孔孟之心殆可识矣。”(《晦庵集》卷四三《答陈明仲》)又说:“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使一一晓然无疑,积日既久自当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尔。”(《朱文公文集》卷三五《答刘子澄》) 三是操存践履。“体察圣心”“反求诸心”均为向内的修养功夫,而操存践履则是向外的道德践履功夫。要求将书中圣贤所说的道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并用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因此,切己体察可以说是“见贤思齐”的道德论在读书穷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

循序渐进,指的是遵照一定的次序,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这既是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也是读书问学的重要方法。孔子曰:“欲速则不达。”朱子说:“读书贪多,最是大病。”无论处事,还是读书,都是一个道理。

此“序”有两层含义。一是“群书之序”。二是“四书之序”。其弟子杨楫记说:“先生平居教学者首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六经’,又次而‘史传’,至于秦汉以后词章,特余论及之耳。”传统儒学都把“六经”作为书院的首要经典教材,而朱子将这四书列为书院教材之首,一方面说明朱子是把四书的地位列于六经之上,突出了四书在经学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说明他是把其哲学体系中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子所创书院中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能站在当时学术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循序渐进的第三层含义,是为学的下学上达之序。朱子认为,由下学而上达,这也是为学的循序渐进之功。他说:“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上达矣。”(《论语集注》卷七《宪问》)

熟读精思即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认真的思考。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他对熟读的要求是“使其(指书本)言若出乎吾之口”;对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这样读书,方能有所收获。

从学习效果来说,熟读是对已学知识的不断巩固,精思则是对原有知识的思考以求得出新知。其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从朱子编注《四书》,使之成为此后儒学的元典,这是他精思后的创造性收效,是一个精于思考的学者的学术成就。

虚心涵泳与着紧用力

在理学范畴中,虚心涵泳是极其丰富的概念,在读书方法上,则是一种学术态度的表达:“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按照朱子的解释,其一,就是要放下原有的主观偏见,让此心虚空出来,认真阅读原著,仔细玩味圣贤之意,反复体察,切忌敷衍了事。更不应以“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穿凿附会。其二,也不可在熟读精思之前,“便立见解”,自以为是。他说:“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所谓“涵泳”,则是仔细琢磨,理会隐藏在文义背后的“深长意味”。

着紧用力即以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精神读书。朱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读书“须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

“着紧用力”,强调的是读书必不可少的“勤奋向学”的精神。朱子对他的学生说:“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而后得,皆是此理。”“读书之道,须是用工去看。现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他主张读书要有紧迫感,不可优哉游哉,要“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阵”,“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强调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打起精神。他说:“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在勤奋的姿态下,严谨而专致的治学才是读书人应有的格物致知功夫。

朱子读书六法处处闪现着理学大师深邃的哲理和智慧,既是为学之道,更是为人之道,值得今人传承和弘扬。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