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郭婆村:半岛红色烽火台
2021-05-11 08:04

连江县安凯乡郭婆村,位于黄岐半岛西北部,虽处天涯海角大山深处,却是上世纪城关通往黄岐半岛必经之路,境内山高林密,溪水丰盈,地势险要,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

1930年冬,郭婆乡青年黄孝林、黄绍库在福州城里拉车做苦力工时,结识了马鼻人陈茂昌、透堡人杨而菖,一段时间交往,了解到他俩原来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并在其革命思想影响和引导下,参加了地下党组织。

1933年11月,黄孝林和黄绍库受时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委派回故乡,他们秘密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和发展农会,开展革命斗争。始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郭婆村黄氏宗祠,坐落在村的“凤穴”中心地段,背倚一片茂密的山林,左捥巍峨的大帽山,面对郭婆民居的古厝群,便成了他们秘密活动场所。1934年2月,组建起郭婆乡党支部,黄绍库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月,郭婆乡苏维埃政府也在黄氏宗祠成立,黄绍库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

由于郭婆村群众基础好,又建立了红色政权,闽东红军十三游击支队在杨而菖率领下,曾经进驻郭婆村,指挥部设在离黄氏宗祠几十米的洋楼厝。游击队以短枪为主要武器,在黄岐、北茭、定海、下宫等沿海地带开展游击斗争,把土地革命搞得红红火火。闽东红军十三团连江独立营和连江海上游击队整编后,新成立的闽东红军西南团武装力量更加强大,如同屹立黄岐半岛上一座革命的烽火台,继续发挥游击队监视敌人的瞭望台作用。

为了保卫革命果实和红色政权,1933年12月,在红军帮助下,郭婆村贫苦农渔民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赤卫队,队址设在大王宫,由黄孝林、黄柱柱担任队长、副队长,黄发顺为儿童团团长。一批贫苦青年农渔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了党组织和自己的武装,郭婆村掀起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斗争热潮,其影响波及飞红、黄家洞、上宫、黄岐、北茭等村落。

随着红色政权的建立和革命武装的壮大,国民党军队多次集结重兵,围剿游击队。

1934年2月10日,县保安团及国民党87师沈发藻旅出动1000多人的兵力,在黄岐地主民团配合下,围追在郭婆村活动的红军主力,放火焚烧了乡苏维埃政府驻地黄氏祠堂,以及黄孝林、黄绍库等地下党员和村民的住宅共48间。在敌强我弱情势下,红军与郭婆赤卫队转移至大帽山腹地的深山密林中,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伺机袭扰与打击敌人。

1934年9月,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500余人,奉中共闽东特委命令,开往宁德支提寺与福安红二团、寿宁独立营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国民党反动派趁机又一次洗劫郭婆村,但革命群众无畏无惧,利用进山种地、放牛牧羊、砍柴割草等机会,向游击队送粮、送菜、送弹药,击碎敌人“围剿”妄想。

1947年12月,刚成立的中共连江县委(杨华线)北茭半岛地区特别委员会,转移到郭婆村活动,党的组织迅速壮大。北茭特委下辖中共北茭总支和中共郭婆总支。1948年8月,林白主持,再度在郭婆黄绍菊祖厝(黄克瑞厝)召开城工部“郭婆会议”,决定将中共北茭特委升格为中共北茭半岛地区中心工作委员会,书记郑荫敏(闽侯人),副书记林落影(北茭村人),下辖中共郭婆区、北茭区、上宫区3个区工委,并建立北茭半岛地区郭婆交通站。郭婆交通站由于区位优势,成了马祖澳、闽江口沿海“海上红色交通线”的中转站。

不久,五县中心县委整顿了北茭半岛地区游击队,并于1948年8月底成立连江北茭游击支队,下辖郭婆、北茭、上下宫3个中队,队员发展至200多人。1949年4月26日,在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林白指挥下,以北茭游击队为主力,各支游击队协同作战,从水陆两路奇袭国民党驻北茭水上警察中队,击毙警兵3人,伤4人,其余被我俘虏,缴获机枪、步枪等一批军用品。

1949年7月18日,在郭婆大王宫成立闽东支前委员会第一分会,即郭婆支前供应站(北茭半岛地区总站),续写郭婆村的红色篇章。

郭婆村留下了许多红色足迹。玉峰禅寺,曾是红十三团和闽东红军东南团驻地。当年城工部领导人林白住过黄克瑞厝,时任连江县委书记的凌尚武住过黄绍笃厝……以及那座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的郭婆黄氏宗祠,均见证了峥嵘岁月。

郭婆村在福州革命史和闽东革命史上,留下了璀璨的星光。大帽山上当年红军住过的山洞,被称为“红军洞”。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毛主席接见的革命老妈妈杨母(杨而菖烈士母亲),曾3次来到郭婆村,瞻仰革命遗址。如今在旧址上建起了“北茭半岛革命根据地遗址公园”,传承红色文化,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