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塔用看似无序实际逻辑清晰的斜撑木构系统将小屋托起架空至6米以上,为这处隐藏在竹林中的小社区提供一处高出竹林的视野,舒适且让人有避世之感。
此处自然环境优美,站在崖口向西眺望下牢溪上游,具有绝佳的风景,是厂区内难得的一处自然风光的“绝美之地”。更令设计团队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山崖下的溪边,溪水、石崖、和山顶的植被组成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画面。
室内功能分别为茶厅、吧台区、卫生间、杂物间。茶厅部分在靠近西侧设置了高差,形成了向西观景的阶梯,也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区域,给空间带来变化。
空间内的家具也选择了相对舒适的布艺沙发和单人座椅,辅以少量的重点照明,烘托了空间的清新宁静的休闲氛围。
西面和南面种植密林,延绵山式。透过西面密林之外,城市景观破窗而入,室内和室外瞬间切换。所有中国人千古以来似乎都有着山居的幻想。中间的大屋顶限定的广旷的「屋」,是这个大楼里室内的室内。窗户向内打开,座椅以室外的方式摆放,对着东面的茶山亭,却又是室内的室外。
透光的幕墙设计,主要目的是将光线收集,并柔和的释放到茶室内部。光滑、润泽、粗粝、清亮、细腻、油润、高古,这些丰富的质感得以释放,而这也正是我们所理解的“真”,即事物的本相。
设计师将烘茶空间设计在一楼,让来客在街上行经时便能闻到淡淡茶香,入门后亲眼见到师傅焙茶与製茶的过程,烘茶时满室茶香与炭焙味。
在烘茶区旁设置一处茶席,并将原本封闭的后院打开,前后院均植树绿化,期待在空间中能面对自然,砌一杯茶,五感满足。我们希望能够带给使用者不只是视觉上的美学,也期盼能在这个空间中经验到味觉、触觉、视觉、嗅觉的美好体验。
此空间的设计主轴建立在”变动”上,来自于在山上茶区的体验及观察自然的经验。山上的景色是不断的变化,云、雾、光影、花草树木的颜色与姿态,总是在变动,环境的缓变与纯粹,置身其中,反而给予人一份宁静且丰富的感受。
老旧牆面上以”磨”、”凿”、”敲”等手工工法製造出各种接近自然状态的不同质感:斑驳的、凹凸不平的、孔隙丰富的各种不同质感,同时保留了老屋因为岁月留下的斑驳质感,呈现出视觉、触觉丰富的表面,搭配大面开窗引进阳光与空气,光线与气流打在不同质感的牆面上,呈现”会变动”质感与感受,藉此向自然致意,也呈现老屋最自然不佳装饰的”裸空间”的本质质感。
喝茶与泡茶是体验自然的一种方式,茶叶来自大自然,也因此在享受砌茶的过程中,应要能够体验到”自然”。也因此如何自然的呈现空间本质则是设计茶屋时最重要的一环。
"陋室"则是设计师认为最贴近茶的简朴精神与文化,并非”不贵”,而是即使身居陋室,怡然自得的喝茶文化。让喝茶是静心、是交流,是一种不刻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并且俯拾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