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漳州
标题图
【红色印记】郑华:石亭乌石暴动的领导者
2021-04-27 15:32 福建日报

郑华创作的抗战主题漫画

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讯(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郑文典)说起漳州市芗城区的动武装斗争,肯定提到“乌石暴动”。该场暴动是漳州北乡著名的红色革命运动。作为漳州一张光荣响亮的名片,而提到乌石暴动,肯定会提到郑华。

   郑华(原名郑振和)先生出生于1905年。1925年郑华华业于漳州甲种农业中学,在家乡漳州北斗丰乐小学任教,认识了下苍村小学魏朝宗(又名魏华)同志,是龙岩西门人。他从魏朝宗那里借来《列宁上义》《共产主义ABC》和《农民运动周刊》曲谱,接受进步思想,从心底燃起革命的火花

  1926年4月,上海党中央派翁振华来漳建党团,组织青年学艺研究会,南乡王占春、北乡郑华等人参加研究会,并由魏朝宗介绍入党。

  1927年2月,龙岩成立苏维埃政府,驱逐霸占农会的劣绅余高坚,到石码清算土皇帝兰汝汉,逮捕其子兰步青公审,北乡魏朝宗、郑华也带领二百多农民参加,当时队长高魏南,政委郑华。

  1927年3月,闽南特委在丹霞书院创办漳州农业运动讲习所,国民党左派陈卓凡兼所长,罗明为秘书长,翁振华为教务主任,各县的党团骨干一百多人参加学习。郑华也参加学习,为后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8年11月,李金发、王占春、冯导飞到北乡协助郑华、高渭南扩展秘密农会,建立赤卫队武装,大大提高了北乡农民的斗志,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奠定基础。

  1929年2月,浦南镇松洲村迎神会,演戏时,郑华领导赤卫队员从台上散发革命传单,并高呼“打倒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吓得国民党兵呆若木鸡。当年春天,漳州地区赤卫队武装革命十分活跃,毁公路、炸桥梁、锯电杆、剪电线、袭军车、劫军火、伏击联防队。在新春打伤反动家属蔡坑,活捉土豪牛仔贞,闹得张贞坐立不安。

  1929年6月,闽南特委在华安县南部与漳州北乡一带大力展开农民运动,由郑华、高渭南、杨文德、王汝士等人领导,几个月时间发展农协会员数千人,到处打击反动势力、组织赤卫队,配合南乡开展革命活动,北乡很多村庄的秘密武装,先后在坂园村镇压恶霸地主林水源,在丰乐庵路口收缴伪民团七人的枪支,打死一名伪班长,俘虏数名。之后,又分别在石亭镇竹园村等处,枪杀儿个反动征收员,吓得国民党很长时间不敢下乡收钱粮。

  1930年3月,王占春、冯导飞再次来到北乡和郑华部署在适当时机,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乌石武装暴动。

  1930年5月中旬,郑华召开了漳州北乡和华安南部丰山等各基点负责人会议,部署乌石武装暴动。29日(乌石亭圩日),天刚破晓,北乡和华安丰山等四十个村庄的三千多名农民,带着各种武器,集合于亭顶,先占领乌石伪联防团,然后沿途打土豪,抓地主,把群众最痛恨的竹园村封建家长林查某,以及北乡四大金刚丰乐村郑顺长、白秋坑黄公峰、下高坑陈永成、浦尾王阿一等抓起来游乡示众,并在下仓大路口宣判处决林查某,根除了北乡一大祸害;6月4日下午四时,张贞(国民党师长)派兵到北乡一带清乡,双方在长埔进行了一场血战,后因敌众我寡,只好主动撒退到天宝大山;6月,部分赤卫队员集中到吉洋村一带打游击;12 月,郑华、高渭南、王汝土等在北乡组织游击队,拥有长枪9支。

  乌石暴动虽然被敌镇压下去,但革命的烈火并没有被扑灭,浦仔赤卫队领导人杨文生坚持斗到弹尽,被捕杀害,临刑前他还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在乌石亭佛祖庙边贴出“活捉共匪郑华,赏大洋三千,砍头来献者,赏大洋一千”的悬赏告示。刚贴上一二天就被农民撕掉了。从此郑华名字声扬四方,为漳州人民所熟知。

  1931年,南北乡游击队三十多人,集中于南乡成立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王占春任大队长,李金发任政委,陶铸代表省委随军行动,郑华也跟随左右。

  1931年12月14日,福建省委派邓子恢(新中国副总理)来漳州,当时漳州县委书记李金发决定游击队分开活动,一队去石码,一队去漳浦。邓子恢和李金发住南乡,距圆山不远,有时还过江到北乡工作,找郑华秘密集会。

  1932 年春,张贞派发“飞机捐”,当时各界人士,在农村抗交。4月(农历三月),张贞主力已被红军消灭。4月20日,中央红军攻克漳州,5月28日撤离漳州,游击队扩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三团,扩大到七八百人,大半是龙溪的南北乡和漳浦一带农民。红三团进攻石坂洪猪母民团,王占春腹部受伤不久牺牲,郑华也在其身边。

  1932年,在陶铸同志教育影响下,南山寺有汪慰农、铁轮、肖达如等七位和尚报名参加红军,随军北上。在审干时,中央还派人来漳州寻找郑华以证实当时联系及工作情况。

  在革命低潮时,由于郑华在漳州东北乡和华安丰山地区有很大影响,无法在漳州生存,上级指示化整为零,个别活动,甚至潜入敌伪机关任职谋生,保存实力。因此就有“双层皮”“白皮红心”的战斗形式出现。因此他曾逃难到长泰坂里猪哥伯家任长工,后又辗转到新加坡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后被当地政府发现追捕,郑华只好潜回长泰任教,随后又再辗转去上海参加作家左联,住杨骚家。

  1934年春,在漳州工委领导下,芗潮剧社正式成立,郑华又投身抗日宣传,公演进步话剧积极宣传抗日。

  1936年他参加左联,又在上海美专进修,跟随鲁迅学习,后因鲁迅先生病逝,他辗转甘肃天水南京,以画为生。后来第二次国共合作,他辗转回漳,仍以任教为主,时以漫画为武器,抨击当时国民党时弊,如贪官洗脚以表清白图等。抗日时期他还创作了大批抗日漫画,分别有送夫参军抗日、日军掠夺妇女、日寇狂轰滥炸、群起歼日寇、大娘夸壮丁、日寇末日、抗日战士关心国家兴亡、为抗日男女老少齐上学、日寇糜烂受击、日寇可悲下场、日寇奸淫妇女、日寇残杀儿童、日寇玩火自焚、后方齐动员生产抗日、伤兵不忘国耻、活捉飞机驾驶员、日寇惨败、日寇必败、大刀向日本鬼砍去、日寇暴行、日寇悲哀、日寇幻想、日寇惊吓、日寇经济压迫、日本军国主义骑在人民头上等25幅作品,还有许多篇幅抨击当时整个社会黑暗的绑票、抢劫、当买、国币飞涨等民不聊生的画面,佳作达数十张,实为历史写照,可装订画册,做为史实保护,以鉴后人。

  郑华于1934年在上海美专进修,参加作家左联,受鲁迅先生的器重和信任,抗日时上海沦陷,他曾一度逃难到甘肃天水,一方面想到西部找到党组织,希望为国家为社会做更大贡献,后又流浪至南京,以画为生,从此走上了坎坷不平、艰难的战斗道路。

  1937年春,国共第二次合作,日本军国主义在沿海不断的挑畔,制造事端。福建沿海城市也不例外。金门、厦门、东山、诏安、云霄、漳浦、海澄,特别是潮汕,金门、厦门相继沦陷。爱国爱乡的郑华,在全国抗击日寇的呼声下,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当时抗日呼声遍及城乡,一五七师及国民党地方当局合作谈判,明确提出:只有不分党派,不分信仰,废除成见,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全国人民抗日。1937年6月26日,一五七师在漳州正式签定了合作抗日的“六二六”政治协定,《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告闽南同胞书》在各地报纸登载。1937年8月25日,日寇宣布封锁东南沿海,不断炮击轰炸厦门及闽南沿海城乡。9月3日,在军舰和飞机配合下,日军轰炸金门。10月26 日,日军开始对金门发动进攻,当日中午占领金门县城,国民党由漳州抽调一五七师驻防厦门。9月3日,厦门守军开始还击,他们也想守土抗日,团结联合各界人民,开展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守军四四五团伤亡惨重,原1500 人伤亡 800 人,厦门沦陷。在严峻的危急关头。1938年冬,郑华已回到抗日前线,他由朋友介绍到长泰任教,在任教期问著有大量作品,宣传抗日,鼓舞士气,丑化日寇,打击敌人,他的爱国爱乡爱民之心未泯。1942年,他到他战斗过的浦南靠近华安丰山任中心小学校长,仍以教育救国,以教育为阵地,大力宣传教育救国,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发动漳州东北乡各学校,办成人夜校,在城乡掀起学唱抗日歌曲的浪潮。后来,龙溪民众救国服务团同国民党控制的龙溪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合并,利用合法地位开展活动,大大激发人民大众抗日爱国热情,有力的鼓舞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

  为了能直接参与武装斗争抗日,他介入龙溪国民兵团部,当张志鸿团长的副官。当时吴荫棠是中尉服务员,共同深入各乡村组织义勇军和壮丁的军事训练,后吴荫棠派往郭坑任乡长。因此,郑华又进一步组织漳州东、北乡各乡长蔡芳顺、浦南梁有林、丰山陈金水,共同结义,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开展。后抗日义勇军、国民兵壮丁训练声势浩大,队伍不断壮大,每乡都达数百人,有大刀队、长枪队,并由五七师派教官(北方人)日夜操练,抗日救亡歌声响彻云霄;各乡小学也歌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向日本鬼头上砍去”“我们是抗日队伍”等,三个五个、一群两群,在高山上、在麦田里,在团结抗日救亡运动中,展开了人民大众的威力。此时各乡已打算坚壁清野和日寇血战,漳州全部中学迁往山区,日机开始狂轰滥炸,政府官员已通知漳州城区各家属迁入山区,子女上学的不回家,在山区住下。日军占领厦门后,只进犯沿海的浦云沿东,不敢进犯漳州。潮汕、厦门及各县,大批难民涌到漳州。当时,社会名流几乎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此时郑华也退出军队到青年服务社任总干事,先在浦南靠近华安丰山的老根据地,后到漳州一带,奔忙着安置由潮汕来的难民。当时社会人士蔡卓祥、林杏雨、名医蒋天汉曾把汽车和家属转移到浦南吴浦,也把公路修到乡下。社会名流在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鼓舞下,也曾为抗日捐钱捐物做过重要贡献,世人皆知,国人赞颂。郑华此时置身于他们之中,做了许多动员说服工作,动员大家以国家社稷为重,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十分踊跃,世人注目,堪称楷模,由于军民合作,万众一心,筑成铜墙铁壁,人民大众情绪激昂,声势浩大,吓得日军不敢进犯在嘴边的猎物,使漳州城安然无恙,免受涂炭。

    郑华的抗日行动,得到了各界人上的赞誉。他爱憎分明,同仇敌忾,无何私弊,爱国爱乡爱社稷,爱大众,人格高尚,品德兼优,永留青史,日月可鉴,永存人间。

  随着抗日战争扩大,深入发动群众,民众觉悟日益提高。当务之急,厦门成立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漳州救亡团体密切合作,深入各县城乡,广泛开展救亡运动,鼓励和推动国民党守军在沿海坚持抵抗,争取爱国华侨支持祖国抗日,漳州组织战时青年服务团设立难民接待站,联合群众团体及爱国开明人士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

  1939 年春,日本加强对福建沿海封锁袭击,东山岛上国民党守军七十五师和保安队、警队在民众支持下,曾多次给日寇以沉重打击。8月23日、24日、26 日,日军多次进犯,肆意奸淫掳掠,激起民众反抗。百埕村民自动配合半岛部队,分两路袭击日军,日军措手不及,许多民众用锄头、扁担增援,和日军开展巷战,击毙入侵之敌120多人。8月28日至 9月1日,战斗更为激烈,守岛军民虽伤亡惨重,但仍拼死苦战,日军最终于9月4日退出。12月6日,调驻漳七十五师,新编二十师各一部和诏安抗敌自卫队,翌日把日军赶出诏安。1940年2月12日,日军再次进攻东山,分两路进犯西埔和城关,岛上守军七十五师在民众协同配合下,众志成城,与敌人展开血战,后在新编二十师配合下,反攻县城,同月16 日上午日军撤出。17 日,日军进犯九龙江口海澄县,守军七十五师调集四四五团、四四九团疾驰围歼,东山诏安海澄作战胜利,抗敌军民受到鼓舞,发挥军民合作成功和威力,进行抗战准备,誓与乡土共存亡,群情激昂。后方维护诏安征调兵役,整训壮丁,增加生产,救助难民,慰劳征募,支援前方抗日,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焦点。漳各县开展“一元钱捐献运动”,各界人士踊跃响应,闽南城乡再次出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抗日热潮。

  抗日紧急关头,各界知名人士,社会名流,支持抗日功不可没。郑华在这场壮烈的战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日时期任青年服务社总干事,是战时青年服务社,主要接待沿海各县市难民。

  1936-1939年,郑华和彭冲、蔡大燮保持密切联系。当时,彭冲北上抗门,蔡大燮来往于大陆和南洋,曾带郑华离开漳州至新加坡住金生伯家,在新加歧参加马来西业共产党又被发现,受到当地政府追捕,因而辗转到上海参加鲁迅左联活动。1938年郑华又被派回漳州,继续革命活动,任抗日时期战时青年服务社总干事,主要负责接待潮汕等沿海各县受日本袭击逃亡来漳州的难民,向他们宣传抗战救亡,帮助他们安排生产、解决生活出路,说服他们生产自救,鼓励抗日救亡的信心,融入社会大家庭。这是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所支持的,也是爱国爱民行动,也是共产党的宗旨和大力提倡的。如前所述,郑华这段期间所作所为是全民抗战所需的,更没有过错,应正本清源,为其恢复声誉。他之所以在抗日胜利以后担任乡长,是应当地广大革命群众多次邀请而为。他看到当时国民党黄和成乡长,腐败、抓丁、设赌,摊派苛税,民不聊生,决定利用执权,与其斗争,阻止上述种种压迫,非是为国民党服务,而是为人民服务。郑华这种“不进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是身不由己,也是被迫而为之。由于郑华与黄和成斗争,黄和成诬告郑华为共产党,异党窃据领导权,要致郑华于死地,郑华因此被判无期徒刑,囚禁终生。当时是施大标律师办的案,后用四两黄金买出郑华,这就是国民党旧政权的黑暗。后来得知,郑华有意安排沈国金(地下党员)为乡队副队长,戟诗扬(地下党员)当他卫兵。他胸怀坦荡,愿意接受党的监督,但自身又不能恢复党籍,为的是方便工作斗争,以免日后波及党组织,宁愿自己承担风险。

  解放后,郑华坦然向组织上申述交代其所做所为,也相信党组织会从历史高度研究分析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可惜当时的龙溪县委和组织部、军营会,未能及时落实执行党的政策,陷郑华于囹圄,令人遗憾!郑华受过高等教育,人格高尚,胸怀坦荡,无任何私利,为国为民为社稷,赴汤蹈火再所不异,为了人民牺牲一切,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学习,他不愧为革命先躯,为国家民族存亡、社稷安宁、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血与泪的贡献,社会尊敬他,人民感谢他,社会各界人土怀念他,他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女,是英勇的战士,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充分在他身上体现。

  临解放前夕,郑华有次端阳节游白云岩,曾于此题字留念:“乌云环山压境,吾自巍然屹立,登高望远未来,犹如旭日东升。郑华题”,充分展现了面对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他依然不畏艰难、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坚强信心和决心。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