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塔无疑是最特别的存在。在没有钢筋混凝土之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大木为栋梁,夯土砌砖为墙,多不过三层。唯有塔,在一众匍匐在地的建筑群中傲然挺立,拔地而起,仿佛一座城挺拔的脊梁,似是敢于冲破天地的锋芒,成为最吸睛、也最能体现人世风华的存在。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些塔——漳州古城边的威镇阁、矗立于云洞岩附近的龙文塔、南靖靖城九龙江西溪畔的文昌塔、长泰山重村石佛塔、云霄石矾塔、诏安祥麟塔和金马台塔、东山东门屿文峰塔、漳浦赵家堡的石塔、芗城塔口庵经幢宝塔……
塔,来自古印度
原是保存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
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
市区和平里原有一处净众寺,寺始建于北宋,配建一处宝塔经幢。经幢由24层浮雕块石垒叠筑成,呈宝塔样式,通高7米。仔细瞧,基座是唐代的石构件,基座上是圆鼓、八角、覆盆、圆柱形的块石,分别雕刻海水、螭龙、莲瓣等,再上是八面雕刻佛像的幢身,幢身上有十三层雕刻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块石,幢顶是葫芦尖峰。这座经幢美在雕刻丰富,造型独特,是漳州保存完整的具有唐宋元明几代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文物,又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经幢。
比如漳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龙文塔。龙文塔始建于明代,但它历经了烽火岁月,沧桑巨变,几经废立,趋于湮灭。虽说如今的龙文塔是新修的,但到底还是留住了漳州人的念想和情怀。
如今,以龙文塔为中心的龙文园艺观赏园与附近的闽南第一碑林云洞岩、“国保”宋代巨型石梁桥江东桥、万松关等名胜,连成了漳州东郊的一片旅游区,是假日里漳州市民休闲看景的好去处。
漳州城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威镇阁,俗称八卦楼,坐落在漳州战备大桥桥头东侧。400多年来,威镇阁历尽坎坷。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率反清大军与清军大战漳州城,威镇阁被大火焚毁。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依旧制重建。又过20年,威镇阁阁顶遭雷电轰毁,两年后,知府蒋允君主持重修。
1970年,因海峡两岸局势紧张,兴建沿海十大战略大桥之一的漳州战备大桥时,威镇阁被彻底拆除。1997年,政府顺应民意,筹资重建威镇阁;1999年,威镇阁雄姿方才再现漳州大地。现在的威镇阁,依旧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夜灯亮起,璀璨通明,是漳州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初夏探访东山县东门屿时,得知岛上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正在修缮。游客从码头下船一路西行,爬500多级台阶,为的就是登上东门屿的主峰,去看看文峰塔。不过,扛了400多年的呼啸海风,这座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造的石塔有点不够牢固了。为了修缮它,它被细细拆开了,变成满地横斜摆放的石条。
石条一一写上了编号,为的是重新搭建时能“一切照旧”。不过,眼下,新修的文峰塔已经封顶,过段时间落架了,修旧如旧的文峰塔将继续为往来航船指示方向。
当然,如果留心看,漳州还有不少塔值得一观,如漳浦县赵家堡有一处仿造宋朝故都的石塔,瘦削得很,最能体现宋朝的审美。诏安县梅岭乡腊洲山有一处祥麟塔,塔下面的东北坡山地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证实了此地7000年前便有人类生息。从祥麟塔想来,塔,倒像是天国谪仙,落入凡尘,临漳之界,历尽沧桑。
本报记者 张 晗
本期编辑:徐镜正 蔡楠楠
值班主任: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