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抓取
标题图
远离“健美猪”|健康吃肉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2021-04-21 01:41 福建疾控

“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大众最为关心的健康问题。2011年的央视3·15晚会,首次曝光了“瘦肉精”猪肉。

因为在猪等家畜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瘦肉精这类化合物,致使其产出的肉脂肪减少、瘦肉丰富,人们将这种“瘦肉猪”戏称为“健美猪”。

十年之后,屡禁不止的“瘦肉精”再次借羊肉登上了今年的3·15曝光台。

什么是瘦肉精?

瘦肉精,顾名思义,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的生成,增加瘦肉率。主要是一类叫做β-受体激动剂(也称β-兴奋剂)的药物,常见的有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硫酸特布他林等。

瘦肉精会蓄积在动物组织内,尤其是在肝脏等内脏里,食用这些肉制品可能造成健康损害。

人摄入过量的瘦肉精会出现肌肉震颤、心慌、战栗、头疼、恶心、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瘦肉精中毒事件回顾 ↓↓↓
  • 1998年5月,我国香港地区首次报道,因食用内地饲喂有盐酸克伦特罗的供港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事件;
  • 1998年,广东高明市有7人因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肺汤而造成中毒;
  • 1999年,浙江嘉兴市发生57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 2002年,福州发生27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 2009年,广州发生46人因瘦肉精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

2001至2002年,国家有关部委下发了第176号公告、第193号公告和第1519号条例等,明令禁止使用β激动剂类药物作为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但部分不法养殖商户违法添加瘦肉精的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福建省未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但是2020年全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显示,牛肉中违禁添加瘦肉精的现象仍然存在。

公众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识别是否含有瘦肉精:

看颜色

  • 一般正常的瘦肉颜色正常,弹性好,不会渗水。
  • “瘦肉猪”的肉色深且鲜艳,纤维疏松,肉质软(二三指宽的猪肉不能立于案),脂肪层非常薄,不足1厘米。
  • “瘦肉羊”的肉色较正常更深,看起来更像牛肉,脂肪极少,肉层厚度在2厘米左右,白肉部分呈暗黄色。

用试纸检测

  • 可用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检测试纸检测作为参考。但最终判断肉是否合格,需要以国家权威检测部门的检测结果为准。

看检测报告

  • 购买肉类时先查看是否盖有检疫印章和检疫合格证明,还可以让商家出示瘦肉精的检测报告。

如何健康吃肉 ↓↓↓

除了食用合格的肉类,我们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膳食模式来改善健康。

营养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摄入量逐年增高,且比例不适当,畜肉摄入过高,鱼禽肉摄入过低。

建议成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类40~75g、畜禽肉类40~75g、蛋类40~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并且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幼儿和儿童青少年根据其生理状况和生长发育需求,不同的动物制品推荐摄入量不同。

具体见下表↓↓↓

事实上,每天一个鸡翅就达到了畜禽肉的推荐量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简单地运用双手来比量进食的畜禽肉、鱼肉和蛋的重量。

健康饮食建议

以下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充足又不过量的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微量营养素:



控制总量,分散食用

每周水产品和畜禽肉总量成人不超过1kg,鸡蛋不超过7个。应将这些食物分散在每天各餐中,避免集中食用,最好每餐可见到肉,每天可见到蛋,以便更好地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

通过设计食谱来控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建议每周制定食谱。一周内鱼和畜禽肉可以互换,但不可用畜肉取代其他,不偏食某一类动物性食物。不要求每天各类动物性食物样样齐全,但每天最好不应少于2类。



切小块烹制

在烹制肉类时,可将大块肉材切成小块后再烹饪,或者在吃前分成小块再进食。小分量是食物多样和控制总量的好办法。



在外就餐时,减少肉类摄入

在外就餐时,会不自觉地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要主动控制肉类的摄入,减少在外就餐次数,点餐时要做到荤素搭配,用鱼和豆制品代替畜禽肉。



适当食用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铁、硒和锌等,适量摄入可弥补日常膳食的不足,建议每月食用动物内脏食物2~3次,每次25g左右。



素食人群多摄入豆类和坚果

素食人群应比一般人群增加大豆及其制品和坚果的摄入量,全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大豆50~80g或等量的豆制品,并适当选用发酵豆制品(5~10g),摄入坚果20~30g;蛋奶素人群(成人)每天摄入大豆25~60g或等量的豆制品,摄入坚果15~25g。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食品营养卫生研究室 黄峥

配图来源于网络


福建疾控

传播健康知识,

展示疾控风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