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抓取
标题图
当味精被加热到120℃以上时会发生什么?带你科学认识味精和鸡精
2021-04-16 04:04 福建疾控

提到“美食”,离不开一个“鲜”字。

在老百姓的厨房中,提鲜调味料必不可少。


一说到“提鲜”,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味精。但是,近年来有不少人认为:
“味精没营养,吃多了还致癌
“鸡精比味精好,味精是人工合成的”
“鸡精是鸡肉做的,具有很高营养价值”

……

问题一:味精真有那么可怕吗?

真相:味精一点也不可怕,很安全!

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麸氨酸钠)

谷氨酸钠化学名为α-氨基戊二酸一钠,是谷氨酸的钠盐。

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带单独分离出味美成分,并证明了这种味美成分就是谷氨酸钠盐,从此开始生产化学调味料并投放市场。

当谷氨酸钠被加热到 120℃以上的高温时,逐渐转变为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只是不再具有鲜味但是,因为时常有人对“味精毒害健康”这类话题进行炒作,使得“味精有害论”深入人心。

国际权威机构的结论 ↓↓↓
  • 197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把谷氨酸钠归入A(I)类食品添加剂(安全型类)范围。
  • 1987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19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正式宣布,取消以往对味精食用加以限量的规定,并一致认为味精是食品风味的增强剂,在餐饮中使用是安全的。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搜集了9000种以上的文献和试验数据后,又追加以新的动物毒性试验,得出了“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条件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妨害”的结论。
1999年,我国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完成的对味精的毒理学试验,得出了与国际上权威机构一致的结论,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问题二:味精是人工合成的吗?

真相:味精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食物中


谷氨酸具有让食物变得更有鲜味的作用,这种成分并不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它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食物中
由于从天然食物中提取谷氨酸的效率不高、纯度低,因此科学家发明了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钠(味精)的工艺,现在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了。
味精的核心生产工艺是“微生物发酵”过程,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人工合成”。发酵法造价便宜,产量大,也是目前生产味精最主流的方法。
味精的生产在本质上和很多人经常用的酱油、食醋这类调味料是一样的。

问题三:鸡精真的比味精好吗?

真相: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


先来看看味精和鸡精的区别↓↓↓

味精:
  • 是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的,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

  •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还含有少量食盐、水分、糖、铁、磷等。

鸡精:
  • 在技术标准的叫法是鸡精调味料

  • 按照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的SB/T 10371-2003 鸡精调味料行业标准,鸡精调味料是以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等为基本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制料、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 可见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其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在鸡精中比重不超过35%)和食盐(比重不超过40%)。

味精 PK 鸡精 ↓↓↓

第一回合:鲜味

鸡精中鸡肉的比重并不高,以反应氨基酸多少的总氮来计算,在产品中的比重仅为3%左右。虽然加入了助鲜剂核苷酸可以让味精增鲜二三十倍,但是生产的时候又加入了大量的食盐、淀粉等,因此鸡精的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并没有提升多少

消费者认为鸡精比味精鲜多少倍、营养价值更高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这两种调味品的用量总体而言都是很少的,因此比较它们的营养价值意义不大。

第二回合:换代升级

鸡精鲜味的基础还是味精,也就是说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有消费者认为鸡精是味精的换代产品、鸡精是第几代味精等,这都是不科学的。

其实二者的基础成分是一致的,只是鸡精在市场上出现较晚,之后市场销售发展较快。鸡精的广告宣传比起传统的味精要强势得多,正是这种舆论导向让不少消费者有片面的认识。

第三回合:生产工艺

味精产品的安全有严格的国家标准(GB2720-2015)加以规范,其生产工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物理化学知识告诉我们,物质要想形成晶体,其纯度没有达到一定要求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市场上基本未发现味精的掺伪、掺假等问题

生产鸡精对厂房设施要求不高,生产工艺简单,我国虽有上规模的厂家,但家庭作坊式的小厂较多,直到现在尚无规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因此存在鸡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情况

看上去味精既安全、又能让食物变得美味、还便宜,它就没啥缺点吗?

特别提醒

使用味精同样要控制用量

味精本质还是一种钠盐,虽然同等重量下,纯的结晶味精比盐少三分之二的钠,但如果加太多,也有钠摄入过量的风险。特别是“加盐味精,其中掺入的食盐占20%左右,钠摄入量就更多了。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研究室 华永有

福建疾控

传播健康知识,

展示疾控风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