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从字典里玩转福州话
2021-04-13 07:52

活动现场


古汉语的活化石

当天的发布会现场,来了很多会讲福州方言的读者朋友,还有很多福州话爱好者。主讲人有参与《现代福州八音字典》编纂工作的福建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郑广森老师等。

活动中,卢美松老师先介绍了该书的由来。《现代福州八音字典》的编写,是受福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而进行,历时七年完成,是众多福州方言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方言是文化源头之一,是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典型表现。”卢美松老师说。福州方言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

从西晋至唐,大量中原士民入闽,不仅推动福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而且奠定福建文化发展的基础。福建方言中的汉唐古音,正是延续了中古汉民族标准语的成分,即唐代洛下正音和中原官话。它们与闽中土著语言的融合,造成纷繁复杂的福州方言:不仅有古汉语音韵、词汇、语法的存留,而且有古今字义、文白(雅俗)读法的歧异,也有古越语的孑遗。所以福州方言的主体是中原的语言文字,但也不乏土著方音、语义的遗传。

晚清福州学者黄宗彝曾说:“夫三代正音,吾闽未替”,“至重唇之转为轻唇、舌头之转为穿齿,吾闽依然三代之本音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闽中方言是我国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缘由。黄宗彝曾作《画方言古音考》,书成寄予好友学者郭柏苍证订。郭柏苍也在回信中说道,闽中因有“八姓入闽”“中州入闽”的历史,故“闽音易通古音”。

不过,卢美松老师谈到,其实闽音不仅来自中原古音,而且传自并融合了周边的越语吴歌、楚谣粤谚。如宋代学者林观朝就在福州作诗称:“闲陪小队出山陬,为有吴歌杂楚谣。”(《闰月九日,登越王台》)可见其时福州方言也混合着吴楚的方音俚曲。

福州方言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晋中原人士入闽,故历史极其悠久;福州方言继承了华夏古汉语和中原古音,又保留闽越方音于底层,故语词丰富,表现力强。卢美松老师和读者朋友们谈到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福州方言的鲜明特点。不过,这些个特点,在某种层面上成为福州话难以学习的障碍之一。

方言教材有源流

不仅福州方言历经历史变迁的沿革,和福州方言有关的书籍,也历经诸多流变。而其中一部非常有名的福州方言书籍,还和明代名将戚继光有关。

传说戚继光率子弟兵入闽抗倭时,曾请音韵学家陈第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制定《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颁行军中,作为学习福州话的“教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经林碧山改编成《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问世。

乾隆十四年(1749年),第一部福州地方韵书合订本《戚林八音》汇编刊行。由于标题文字简洁、特点突出,适应社会需求,所以风行270年。它也为福建其他方言韵书的编写开了先河,如《建州八音》、泉州《汇音妙悟》、漳州《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等,都是受其启发和影响而编撰的。

“参与编纂与审评这部《现代福州八音字典》的人员,多是熟稔并热心研究福州方言的专家与爱好者。”卢美松老师说,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本着重拾传统的自觉和传承方言文化的自信,共同努力而成就该字典的编纂。

为了保证福州方言的音准,同时方便读者大众的识读和查检,又能顺当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衔接。这本新编字典,在识读编排上仍以《戚林八音》为主体框架。字典内文的择字选词,尽可能收录《戚林八音》中有意义的字,并保留其必须有的义项;同时,基本囊括2011年第11版《新华字典》的通用文字,为的是适应现代读者的使用需要,并不失其所涵盖的基本汉字范围。

在发布会的现场,读者朋友们认真聆听者老师们的讲授,同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不仅对某些福州方言词语的“标准”发音饶有兴趣,还十分关心福州方言的传承问题。

卢美松老师说,当前福州方言区域内的人群日渐趋同于普通话,而福州话音韵铿锵、节奏明快、词汇丰富、表达生动的特点,反而成为学习者的障碍,增加了掌握的难度。特别是福州话在发音寻调方面与普通话异趣,常成为初学者的拦路虎;常人若不从少年时代开始学话,实难准确掌握并熟练运用。因此,福州话的传承和推广,势在必行。

而郑广森老师在交流中则提醒大家,该部《现代福州八音字典》正是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需求,因此在书后特附加二维码读音功能,读者通过扫码即可方便学习。

守护“精神家园”

福州方言既是闽都文化的基因,也是闽都文化的载体,福州方言维系着十邑乡亲乡情,传承着闽都千年古韵,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传承福州方言,就是留住我们特殊文化身份,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去年底,为推动福州方言在学校的传承,进一步弘扬闽都优秀传统文化,福州市确立了32所学校为首批福州方言传承学校。

卢美松老师说,语言与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即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保护福州方言,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性,需要专业人员的热心引领与社会大众的自觉参与,共同营造并维护语言生态环境,也要有政府的支持与组织的保障,通过制定政策、实施规划、开展研究、抢救记录、媒体传播等措施,加大对方言资源的保护力度。幸运的是,近年来,福州市从政府到民间重视加强对福州方言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已取得积极效果。许多民间热心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宣传、学校教学、社会培训、开课讲演、兴趣交流、字典编纂、文艺表演等,致力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形势让人欣慰。

“由于福州方言经历久远的传承和发展,分布在广泛的地域内,又受海内外移民的影响,出现纷繁复杂的现象是自然的;虽经众多方言专家长时间努力,仍然难称完善与精准。”卢美松老师说,大家对编纂字典采取审慎态度,逐韵逐字地进行编排审议,从语音呼读到字义诠释,一一进行识别辨正。书稿形成后,又邀请音韵、文字学家及福州方言专家进行审核把关,费时虽长但相信不是徒劳的。“希望本书的编成出版,将有益于福州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也将引发更多热心读者的关注与讨论。”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