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收忙
在芦洋村,农户在收成土豆
春风轻轻地吹、柔柔地刮,刮醒了大地,吹绿了田野,在平潭田间地头,一颗颗个头硕大的土豆铺满了田埂;一对对耕牛奋力四蹄,拉着犁杖在田野来回驰骋;花生犁地机在田地上打出一颗颗孔洞,等待农户下种;翻新的土壤油光发亮,散发出新鲜的泥土气息……
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眼下,正是农耕忙作、播撒希望的好时节。平潭农户们抢抓农时,采收土豆、播种花生……乡村田野到处是一片人勤春早、农事正忙的劳作光景。
在芦洋村,土豆喜获丰收
每个小洞里种下两颗花生
农户正在种植花生
人勤春早种花生 施足肥料夏收成
在君山片区某块犁好的田地上,农户杨龙夫妻正紧张忙碌着,一人弯腰用手抓起两三粒花生扔入缝中,一人用铁梳耙覆盖整平土面。两人分工默契,挪步前进。不到一个上午,近两三亩的田地就已播种完成。
为了顺利完成今年的花生春种,杨龙一家人早就做好了准备。挑选花生种、翻新春泥、准备肥料等一系列流程毫不马虎。
记者拿起两颗花生种细细端详,只见花生种外裹着一层浅红色的表皮,十分饱满。“这些花生种是去年收成花生时精挑细选出来的。只有表皮完好无损、没有长出小芽儿的花生种才能播种入土,避免长出空壳花生。”杨龙说。
据杨龙介绍,正式种植前,用花生犁地机对土壤进行翻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开沟完成后,采取人工拈种方式。沟深在5厘米上下,株距控制在一只脚的距离,就是20到25厘米左右。“每2到3粒花生种为一墩,这样可以保证种子的出芽率,以2粒花生种居多,偶尔有3粒。”杨龙一边说着,一边在株距中间的土沟里洒下盐丁土肥,再用铁梳耙覆土盖上,使土壤疏松,保证土壤通透性。
“清明节前下了一场雨,为今年春种花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杨龙说,如果农田土壤过于干旱,在花生种下地之前,还要先“打底水”。一般是挑着水桶,用瓢舀着水,顺着垄沟润一遍水。等水完全渗入土壤中之后,才下种覆土。通常情况下,花生种下地一个星期后就会出苗。
说起自家的花生,杨龙写着满脸的自豪。“我们用的都是有机肥料,自己种出来的花生吃着也放心。”杨龙说。
春风拂面,劳动正酣。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大渊村。趁着天气晴好,60多岁老农高水月也加入花生种植的大军。每年的这个时候,高水月忙碌而幸福,亲手在田埂上洒下春天的第一波花生种,到七八月就能收成。
“今年我种植了三亩春花生,预计每亩能产出干花生四吨,每年吃不完的余量也很好卖,一年还能多几千元的收益。”高水月说,家里人都爱吃自己种的白晒花生。收成后,把鲜花生先用矿泉水煮一道,然后经过日晒,可长久保存,用最天然的制作方法,保持了花生的天然风味,口感相当地道。
一筐筐的土豆准备运走
马铃薯地喜收成 轮作种植不停歇
走进君山片区芦洋乡黄土墩村,随处可见成片的马铃薯种植田。不远处,一辆巨大的货车停靠在田埂边,等待马铃薯装车。
在田间地头,马铃薯收割机正“隆隆隆”地运作着,一颗颗颜色金黄、饱满硕大、完好无损的马铃薯被连串翻露出来,丁保弟等十几名农户忙着捡拾、装车……收获的喜悦飘荡在田地间。
马铃薯在黄土墩村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规模也占据前列。近年来,村里的土地实行联产承包种植,通过机械化规范作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早上刚运走满满一货车的马铃薯,预计有400筐,每筐50斤。”丁保弟说。
记者了解到,位于平潭岛中部的芦洋乡,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充沛,属沙质土壤,适宜农业种植和开发。早年,以农为主的芦洋乡长期受到风沙的侵蚀,种植产量不高。多年来,芦洋乡重视造林绿化、土地整理、村道建设,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规模农业基础,使芦洋乡成为了“平潭粮仓”。
独特的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吸热快,散热快,有利于糖分积累,种出来的农作物十分甜,这是芦洋乡的农业发展优势,为农户们实行轮作种植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这批马铃薯收成后,马上就着手种植花生等农作物。这里土壤肥沃,一年四季都会根据时令,轮番种植各类农作物,比如胡萝卜、西瓜、橙子等,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都很好卖。”丁保弟说。
为了确保马铃薯采收,来自苏澳镇的十几名农户这些天起了个大早,搭车来到黄土墩村助力马铃薯采收。现场,前来务工的农户分工明确,有的蹲在地里捡拾马铃薯,有的将马铃薯筛选装筐,有的将装好的整筐马铃薯收集在一起装车,大家争分夺秒收获这些喜人的马铃薯。
不少农户表示,春收最关键的是抢抓时间,黄土墩村的马铃薯产量规模大,帮忙采收能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农户正用铁梳耙整平土面
在谢厝村,农户在种植花生等农作物
绿意盎然春正浓 广袤田野种希望
驾车驶出芦洋乡,记者一路探访岚岛春耕农事。一路行驶,一路皆是美景,感受春天乡间田野的绿意盎然。
站在龙凤中路旁眺望,田间地头,老黄牛在一旁默默注视着劳作的农人,葱绿的大白菜长势喜人,农户手持铁梳耙正在松土;在流水镇谢厝村,金黄的田地刚完成春耕种植,田埂上插着一根根绑着红色袋子的树杈,防止鸟儿伤害刚长出嫩叶的庄稼;在平原镇梧凤村、燎原村等地,春泥被层层翻起,在阳光下重重叠叠,闪着油光。田野里人头攒动,穿梭其间;在两岸馥园火龙果基地,今年第一批红心火龙果将在月底喜迎结果收成……
“一犁新雨破春耕”。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樱杏桃梨次第开,万物已蓬勃,百鸟尽腾飞。葱绿的田野、纵横的阡陌,农户们忙着犁田、除草、整地、播种……一幅幅美丽的岚岛田园风景画展现在田间地头。
对于勤劳的平潭农户而言,锹、铲、锄、镢,握在手中,俯身大地,如探宝一般,用最虔诚的姿势、最相宜的力道,耕作种植,几个月后,一片绿装又能覆盖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像丁保弟、高水月一样的老农人,许多像杨龙一样的新农人也加入春耕队伍中。
“前几年在外打拼,现在年纪大了,回村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盘活起来,体验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杨龙说,现在平潭乡村振兴越来越好,对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过去用牛耕田,一头牛一天差不多只能耕一亩,现在机械耕地,搞起来三下五除二,效率高得多,产量也更高了。”
“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劳动,多种些绿色食品,种出健康、吃出幸福。”在杨龙田地边,福平铁路就立在不远处,一辆动车呼啸而过,穿过田野,带着农户们的希望,驶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