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建之花
藏着半部莆田史
莆田,自古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莆田城里有一座殿宇绵延、古朴庄严的建筑群——元妙观三清殿,坐落于莆田市区内北河兼济桥北岸。远眺重楼,透过历史浩渺的云烟,遥想古城的旧貌。
三清殿坐落于荔城区梅园东路北段,是福建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三清殿中5米多高的元始天尊手拈宝珠、灵宝天尊持太极图,太上老君持扇等彩塑神像已不复存在,三清殿后檐下5间的墙面和两廊各7间的墙面上的珍贵壁画也随历史消逝。
江南古建之花
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在唐朝近三百年时间里,大力扶植道教,使道教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致使有唐一朝,全国有将近一千九百座道观。
葛玄诗句中的“三界尽稽首,从容紫宫里”的盛景与旧时三清殿的灵秀清雅如出一辙。古代,供奉三清的庙宇,在道教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的殿堂。殿内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殿”。
覆盆式莲花柱础
三清殿大殿原有石柱24 根,覆盆式莲花柱础 24 块(现存石柱16根,其余的8根均被移位)。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
莆田首座道观
唐贞观二年(628),修建了莆田第一座道观,后称天庆观,俗称旧观。道观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原总占地面积约 24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清殿、玉皇殿(又名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与三清殿横向并列的东有五帝庙、东岳殿,西有五显庙、西岳殿、文昌祠;同玉皇殿横向并列的东有林忠烈祠,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
历经沧桑变化,许多原来的建筑物都已毁坏,只保留了三清殿、山门、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文昌祠、福神殿等,占地面积 6182 平方米。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道观,御赐观名“天庆观”。宋哲宗元祜七年(1092)或八年(1093)兴化知军狄明远捐俸新建了四官殿、文昌殿,再次重修了三清殿。
天庆观三殿宏丽
甲于八郡
宋邑人李俊甫记载于《莆阳比事》三清殿与福州华林寺大殿、宁波保国寺大殿 , 并称中国南方宋代三大木构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之花”。
一斗六升 这种重栱承槫的扶壁栱形式汉唐以后已不多见,现仅见于汉代石阙上斗栱,但福建地区的宋式建筑中多有遗存,并沿用到明清时期,这是福建地区沿用古制的习惯作法。
宋构木建典范
梁架纵横、柱网罗列、梁柱承重、斗拱挑檐,繁复的木构成就了宋代建筑的精髓,显示出宋构俯仰有致的节奏感。站在三清殿里,时光仿佛凝固,一转身就能进入宋画的秀美古韵里,一梁一柱都带着古意,显得宁静而沉稳。
三清殿的山门和大殿均为宋代所建,体现了其承上启下的建筑风格,有等级高的唐、五代建筑文化积淀又开了宋代建筑的先河。
大殿南北两缝纵梁平行排列,与横梁相交,形成井字形,一起构成大殿主体梁架,这种刚性连接与斗拱的柔性连接使得三清殿千年不倒的构造原因。宋代的木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而位于莆田的三清殿就是宋构建筑的集大成者。
明间脊槫题记
三清殿的当心间脊木专下题有“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等遗留的墨迹,足见其几经修葺。
装饰精巧瑰丽
延展起伏的屋顶,庄重敦厚的梁柱,层层叠叠的斗拱,简约大方的窗棂……都显示出莆田能工巧匠对木构建筑的理解和运用。三清殿的木构建筑,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优美线条,在华拱、柱头、窗棂、格扇之间诠释出了宋代建筑的古典韵味。
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在古代建筑之中,窗的种类甚多,常见形式为直棂窗,这种窗在古寺院、道观中较为常见。三清殿两侧置有唐代样式直棂窗,既简单又通风,对木构梁架、殿内佛像多有益处。
绦环板线刻图案
三清殿明间和两次间共三间置格扇门,每间均为三开六扇,格扇门为五抹格扇,格心为直棂格心。绦环 板上的线刻图案虽然寥寥几笔,每间共六扇门,六个绦环板为一类主题,分别为陆生兽类,水生鱼类和空中鸟类。
古为今用
延续莆田文脉香火
东岳殿和西岳殿配置在三清殿的两旁,宽阔的拜亭、厚重的石柱,一间又一间宏大而又静谧的殿宇,用无声的言语述说着莆阳古城的沧桑巨变。
东岳大帝
东岳殿
三清殿正殿东边为东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柱为半浮雕盘龙石柱,皆不置柱础,前为拜亭、三门,以两廊连结成整体格局。
殿内仍保存着宋代龙柱,明代梁架结构,梁架上彩绘着道教图案,是南方罕见的古建实物。东岳殿尤以突显的精制青石柱作支撑,共有正面两大柱,两侧两小柱各四对,柱上阴刻楷书楹联,从门廊柱依序正柱联:大德曰生代天宏化,灵气所宅惟岳降神;侧柱联:地疑齐鲁阴阳界,德配乾坤广大生。
如今,琅琅读书声依然从东岳殿里传来,这里已被辟为莆阳书院,多年来坚持每周末开设各类公益文化讲座,延续着莆田文脉香火。
西岳殿
与东岳殿相对称的便是俗称“西岳注死”的西岳殿,西岳殿供奉的是西岳华山君神,主殿建筑面积144平方米,脊柱为通柱,三开间,其进深却有六步七檩,悬山顶小式建筑。
明成化十五年(1479),提学佥事周孟中,以兴化府学内的“朱文公祠”,祀奉文昌帝君“非学宫所宜”,即命迁至西岳殿,悬“文昌宫”庙额,此后大批苦求功名的学子来此祭拜,香火百倍增。
近年来,西岳殿辟成了莆田棋院,置办下古色古香的棋桌棋椅,四时开放,供市民闲时手谈几局。
如今,由莆田市文旅局打造的莆仙戏传习所设置在西岳殿,利用三清殿“城市会客厅”的地理区位优势,推出曲艺文化新空间。
碑林寻宝
道观藏珍名家荟萃
碑碣石刻遍布
抚摸着三清殿里的石柱,看着纵横交错的梁柱,体味着千百年里的历史变迁。耳边是莆仙戏中的浅吟低唱,或是莆阳书房的琅琅读书声。
围着三清殿的一砖一瓦一石块,都是一段道不尽的故事,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庭院,现已辟为碑园。开放式的东厢庭院,嵌竖着从全市各地收集来的碑碣石刻。一段段人文历史触手可及,极大丰富了天庆观的文化内涵。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全国仅有三块,一块保存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内。一块在四川平武玉虚观。
宋徽宗“瘦金体”真迹
三清殿内仍保存着这块历经九百年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此碑是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元年(1119)用瘦金体御书的一块碑铭。赵佶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书写后令汴京神霄宫先刻碑,即后以该碑的拓本颁赐天下摹勒立碑。该碑是《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之一,是见于金石著录的海内现存的稀有碑刻。此碑碑文颁布天下后,有的地方还未来得及勒石立碑,金兵就已南下,第二年诏罢道学,有的虽已勒石立碑,却毁于战火。
《祥应庙记》碑
林氏族范碑
古柳桥位于荔城南郊外,为宋代著名抗金英雄李富(莆田涵江洋尾人)所建;时因石桥附近绿柳成荫故有此名。数百年过去,南郊原野已无踪迹,只留下石刻一方。
年代更迭 岁月如歌
见证了一座城的崛起与繁华
金戈铁马的日子里,三清殿在莆田仍然屹立不倒,重檐、梁架、碑碣述说着千年的故事。
三易道观名称
一次次的毁坏 一次次的重建
让三清殿与这座千年府城的
荣辱兴衰连成一体
墙壁上留存着斑驳的记忆,恢宏壮丽的壁画早已雨打风吹去,只留下岁月在木质梁架上陈旧衰朽的印记。
历劫后涅槃生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玄妙观道士方汝调、李志升重修玉皇殿。此后,一场旷日持久的倭乱,彻底破坏了莆田整个社会业态,无数的寺院岩庵宫庙观殿都遭到了破坏、毀坏。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11 月,兴化府城沦陷,倭贼攻进城内,大肆烧杀掠夺,玄妙观也在劫难逃。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兴化府太守重建玄妙观山门。
明万历九年(1581)玉皇殿毁坏,次年乡贤林兆恩命人劝募重建,并重修了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和福殿。
在明后期一大段时间里,重建、重修玄妙观或已形成常态化。道士陈君严募建玉皇殿,道士卓茂乔、陈茂端与功德主朱有开、郑选、林廷皋募建了文昌宫、五显庙、元帝庙。
明崇祯四年(1631)、崇祯十三年(1640)地方府、县官员对三清殿进行维修、扩建。直至明末,玄妙观才重新恢复了宋代天庆观时的巍峨殿宇,烛火又点亮了三清殿的长明灯,香烟又萦绕在玄妙观的殿宇之间。
崇德向善
根植莆田千年历史
三清殿见证了莆田历史的发展变迁,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满载着兴化府城的磅礴历史,浓缩着莆田工匠的精湛技艺。
传承莆仙文化
三清殿见证了莆田历史的发展变迁,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满载着兴化府城的磅礴历史,浓缩着莆田工匠的精湛技艺。
从三清殿的变化中,可以读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变迁。纵观历史,元妙观能够成就“甲于八闽”的古建筑群,与宋代莆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分不开。
清代,元妙观虽有一两次大规模的重修,却无多大的波浪,一些莆田士子科甲入仕后,捐年俸助修。三清殿的肇建、修建、扩建、重建,如同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象征,与这座城市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海潮湿的莆田,三清殿能够经受千年风雨侵袭、自然灾害和战火侵扰,留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1996 年,三清殿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离车来车往的喧嚣,三清殿在书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静谧、安详。
2020 年,兴化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启动,三清殿当仁不让地成为这张莆田文化名片中最亮丽的一面风景。历经沧桑岁月,几度风云变幻,或给三清殿带来了暴风骤雨,但三清殿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兴化府古城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最终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隐于闹市,甲于八闽的元妙观屹立千年,静观着莆田的世事变迁和人生百态。元妙观附近曾是繁华的观桥地段,有兴化府城隍庙、大宗伯第等历史建筑,还有豆丸、干炸荔枝肉、豆浆炒等特色小吃。
01
食 · 豆丸
三清殿附近有家开了40多年的卤肉、豆丸小店,招牌豆丸颗颗饱满,外皮的 Q弹加上豆腐的软嫩以及肉馅的香滑,在口中完美结合,混着葱花和蒜头油的香味,一碗下肚,回味无穷。
02
食 · 豆浆炒
“豆浆炒”就是豆浆炒米粉,是福建莆田地区传统小吃,在莆田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豆浆炒米粉的招牌。以豆浆为汤,将其烧开后,放入兴化米粉,加入葱油拌匀,融入了多重口感。
03
食 · 干炸荔枝肉
干炸荔枝肉是福州市、莆田等地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系,有二三百年历史。烹调后的荔枝肉脆而不腻,外酥里嫩。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
04
游 · 兴化府城隍庙
元妙观的西侧还有一座修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的兴化府城隍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民族气节,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并在莆田形成了独特的“陈瓒信仰习俗”。
05
游 · 大宗伯第
距离元妙观不远处,还有一座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大宗伯第。按明制建造,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2001 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文旅新媒体矩阵
全福游智慧服务平台
gh_17bcf7b3bcac
遇见福州
fztour
花样漳州文旅之声
zzlyj12301
海上花园 诗意厦门
visitxm
文旅宁德
ndly12301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
smta12301
莆田文旅
ptswhhlyj
文旅龙岩
WLLY0597
南平文旅
npwlxc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qztour
平潭旅游
ptht61
长按ID复制搜索就能找到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