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App-新福建4月2日讯(通讯员 赖晓妮)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载体;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绿,是生态经济最鲜明的底色。“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连续41年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而地处八闽之西的龙岩森林覆盖率居福建首位。
但是,在龙岩好生态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调和的“线树矛盾”难题,高杆植物与电力线路刮擦极易引起故障停电,甚至引发山火,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根除“线树矛盾”,国网龙岩供电公司结合“双满意”工程行动,从绿色经济的角度出发,全国首创了“一廊一带”的解决方案,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持续提升供电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得益彰。
合力破僵局 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长期以来,我们镇里村民们靠山吃山,逐渐形成以毛竹为主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党委书记杨山无奈地说道。
据悉,江山镇占新罗区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面积90%以上,毛竹生长速度快、周期短、销路好的特点让其成为当地林农“开山”致富的不二选择。“种毛竹划算啊!春冬可以挖笋,竹子长得快,每年都可以砍下来卖钱,而且也不用怎么花心思管理。”江山镇村美村林农傅有保说道。
作为林农“摇钱树”的毛竹,却让另一群人伤透脑筋。国网龙岩市新罗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江铮介绍:“毛竹的高度与10kV电力线路高度相当,极易发生刮擦,引起线路跳闸。从生态保护角度看,毛竹根系广、根瘤蓄水能力弱,并具有一定的入侵性,容易造成生态单一性;从森林防火角度看,毛竹属于易燃植物,适当减少毛竹种植有利于森林防火安全;从持续收益角度看,毛竹的经济价值不如一些低矮经济作物;从电网安全运行角度看,线路走廊需年年砍、年年赔,耗时又耗财。”
政府想要生态保护,林业局想要防火护林,林农想要收益保障,供电公司想要电网安全,同一条线路牵扯着多方的利益。为了能够解决“线树矛盾”,2015年,国网龙岩供电公司结合高故障线路分析,多方走访当地政府、林业局,并在江山镇政府的牵头下,通过党建“三级联创”的方式,与江山镇林业站、江山镇村美村村委及林地所有者签署“一廊一带”协议,建成全国首条电力线路走廊生物防火经济林带,即将电力线路廊道拓宽至15到20米,并将高杆植物改种成低矮的经济防火树种,如杨梅、油茶等。
傅有保便是“一廊一带”项目第一个“吃螃蟹”的林农。他说:“以前,每年都要和供电员工商讨清理竹子的事,村里也好几次因为竹木触碰电力线路引发停电。现在供电企业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我愿意试一试。”
林农态度的转变也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我在原来的廊道基础上继续拓宽,种了油茶、脐橙,在果林周围还种了40株樱花树,开花时可以吸引一些游客来赏花、采摘。”林农傅有保笑着说道。
“一廊一带”的实施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2016年龙岩市政府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新罗区政府将该项目定位为精准扶贫项目和新罗区“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实施项目,构建“政府、企业、林农”共同发展新模式,有效推进“一廊一带”项目推广实施。
摸石头过河 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从15年项目实施后,‘一廊一带’线路再没因线树矛盾停过电,大大地提高了电网的供电保障。”国网龙岩市新罗区供电公司江山供电所所长林向立说道。
长期以来,“线树矛盾”是电网保障的难题,对于山区来说,矛盾更为突出。以国网龙岩市新罗区供电公司为例,每年电力廊道清理费用平均100万元以上,且每年重复投资,但是廊道维护工作仍然举步维艰。
“龙岩市政府相关文件明确的赔补标准与部分林农提出的青赔诉求存在偏差较大的情况,林农不愿砍。”林向立介绍道,“而且,有些廊道的产权复杂,有些属于村集体所有,有些属于个人所有,甚至可能一根杆基涉及五六户林农,青赔沟通工作经常开展不下去。”
想要解决基层工作中的矛盾,要多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转换工作思路,改变以往一次青赔的方式,积极探索,引导林农转变传统思想、转变种植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全国首创实施10千伏“一廊一带”项目,既减少电网运行风险,又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同时能增加林农经济收入,实现多方共赢。
“15年的时候,供电公司带我们去长汀杨梅基地看,专家也说,盛产的时候每棵杨梅至少可以赚500块。”傅有保说道,“去年,杨梅长势不错,赚了3万多。”
“一廊一带”项目是对电力设施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胆探索和创新,转变了林农的想法,从“要我种”变成“我要种”,提高了农民群众对电力设施的保护意识。
近年来,“一廊一带”项目如同星火般在龙岩推广实施,截至目前,龙岩地区共建成“一廊一带”65条,林带建设总长127.468千米、种植总面积3177.15亩,每年可以节约通道运维人工费用1000元/公里,林农每亩可增收约800元以上,未再发生一起因树碰导线引起的线路故障跳闸,未发生一起因安全距离不足导致林农触电事件,极大地提高了线路安全运行水平,推动整体电网运维水平的提升。
枝叶关情 不负青山不负人
林农傅有保借助“一廊一带”这条精准扶贫路,带着当地贫困户、残疾人一起走向小康致富路。傅有保是“一廊一带”杨梅所有者,廊道建设后,他主动拓宽廊道,将毛竹改种成脐橙、油茶等低矮经济树种,丰富廊下果园,形成规模产业链,并长期聘请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帮忙养护山林,让更多人成为第一批“一廊一带”的受益者。
“难就业问题是脱贫工作的难点,傅哥长期聘请贫困户、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生活有了保障!”江山镇村美村支部书记傅南山赞扬道,“把‘一廊一带’用在精准扶贫上,提升了贫困林农的‘造血’能力。”
江山镇村美村“一廊一带”的成功试水像星星之火般在龙岩的山林间以燎原之势推广实施。2016年4月龙岩市龙门镇龙门村村民黄海维在“一廊一带”项目推广协议书上签字,把位于 35 千伏考璜线 8 号杆至 10 号杆之间的竹林替换成脐橙。他说:“林业站义务帮忙指导种养,脐橙长势不错,2019 年下半年就挂果了。我一年卖脐橙的钱就把三年的竹林收益赚回来了。”
2020年,武平县供电公司举行“巡线护林员”公益就业扶贫项目签字仪式,通过“党建+就业扶贫”的护林巡线一体化共享、共护、共管的运作机制,拓宽“一廊一带”项目边界,供电公司、林业局免费提供岗前培训和常态化技能水平培训,为贫困户增加一份收入的同时,提升贫困户的劳动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
“游人过此尝一颗,满嘴酸甜不思归。”树中藏的颗颗丹实是“一廊一带”的成果,而这些果实为傅有保的创业坚定了方向,同时,先富起来的傅有保用自身的力量,帮扶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脱贫,保障残疾人就近就业,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